笋江月色
泉州古迹
古城泉州有个奇特的古迹,那就是远近闻名的石笋,位于泉州市区新门外晋江北岸的浮桥笋浯村黄甲街的龟山之上。
简介
据文献记载,古代泉州浮桥附近原有一座小丘,其形如龟,故名龟山。山边有露天祭坛,乃历代泉州知府、知县,每年春秋两次祭扫风云、雷雨、山川之神,以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山川坛”,此坛今已废记。小山既似灵龟,祭坛又是圣地,因此在古代人们的心目中,这里是庄严肃穆的地方。酷似男性生殖器形象的石笋,就矗立在这里。
外形
石笋高4.18米,共有七层,用五段圆柱体花岗岩经简单加工雕琢垒叠而成,形状古朴,保留了原始的天然状态。下段较粗,上段较细,末端略作尖锥状,其状如巨笋耸立,故俗称石笋。其南为晋江下游,滔滔江水从有笋旁边迂回而过,奔泻入海.因这段石笋之故,这段江水也别名笋江。而石笋西南侧始建于北宋皇佑元年(1049)的浮桥临漳桥,也因此而别称“石笋桥”。每当月明之夜,泛舟笋江,确有佳趣,成了占泉州著名八景之一的“笋江月色”。
历史背景
据《泉州府志》载: “宋郡守高惠连以私憾击断石笋,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郡守张岩朴而属之…”。北宋大中祥符四年(l0ll年)泉州太守高惠连曾经“以私愤击断石笋”。高惠连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来泉任郡守,由此可推知, 石笋的存在早于北宋。石笋自被高惠连击断之后,直至明代成化年间才补接复原。
据学者专家考证分析,此奇特之石笋,很可能是原始部族图腾崇拜的遗物,或是婆罗门教、印度教的生殖器崇拜,与开元寺大雄宝殿后廊正中两根绿辉岩石柱上的“湿婆图腾浮雕”上的生殖器图案同一源流。如果此说能够确立,那么这枝石笋之雕制谅系唐代印度教传入之时。如果石笋系原来居住泉南一带的古百越人的图腾崇拜物,则石笋雕制之年代当更久远。
总结
泉州石笋,造型十分简洁,形象更为写实,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它不仅为人类学研究提供了生动的实物资料,而且也是研究古代“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的可贵史料。今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7-13 13:18
目录
概述
简介
外形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