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沥
淡竹经火烤灼而流出的淡黄色澄清液汁
竹沥是禾本科植物淡竹以及同属近缘植物的新鲜茎杆经火烤灼而流出的淡黄色澄清液汁,具有焦香气,以色泽透明为佳。火烧灼中部,收集两端流出的液体;或以生长中的竹子砍去枝叶,拉弯,下接广口瓶至次日晨收取液体,叫做竹沥。
植物学史
火烧灼中部,收集两端流出的液体;或以生长中的竹子砍去枝叶,拉弯,下接广口瓶至次日晨收取液体,叫做竹沥。
形态特征
竹沥是禾本科植物淡竹以及同属近缘植物的新鲜茎杆经火烤灼而流出的淡黄色澄清液汁,具有焦香气,以色泽透明为佳。淡竹又名:毛金竹白夹竹植株木质化,呈乔木状。竿高6-18m,直径5-7cm,成长后仍为绿色,或老时为灰绿色,竿环及箨环均甚隆起。箨鞘背面无毛或上部具微毛,黄绿至淡黄色而具有灰黑色之斑点和条纹;箨耳及其繸毛均极易脱落;箨叶长披针形,有皱折,基部收缩;小枝具叶1-5片,叶鞘鞘口无毛;叶片深绿色,无毛,窄披针形,宽1-2cm,次脉6-8对,质薄。穗状花序小枝排列成覆瓦状圆锥花序小穗含2-3花,顶端花退化,颖1或2片,披针形,具微毛;外稃锐尖,表面有微毛;内稃先端有2齿,生微毛,长12-15mm;鳞被数目有变化,3至1枚或缺如,披针形,长约3mm;花药长7-10mm,开花时,以具有甚长之花丝而垂悬于花外;子房呈尖卵形,顶生一长形之花柱,两者共长约7mm,柱头3枚,各长约5mm,呈帚刷状。笋期4-5月,花期10月至次年5月。
产地生境
竹子分布于山东、河南及长江流域以南各地。通常栽植于庭园。竹子分布于中国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四川、江苏等地,是常绿浅根性植物,对水热条件要求高,而且非常敏感。竹子适应性强,喜湿润的气候条件,抗寒力强,要求深厚的土层和肥沃的酸性土,不耐盐碱和干旱。
繁殖方法
多采用分株、埋枝、移鞭、播种法繁殖。
主要价值
竹沥在《本草纲目》记载:“竹沥性寒而滑,大抵因风火燥热而有痰者宜之;若寒湿胃虚肠滑之人服之,则反伤肠胃。”《东医宝鉴》记载:“竹沥青盐外洗方:取竹沥适量,青盐少许,先将青盐研为细末,然后调人竹沥,拌匀,涂抹在头发上,能起到很好的除垢洁发的功效。”竹沥还可以和姜同用,能加强祛痰作用。
竹沥,味甘、苦,性寒。归心、肝、肺经。有清肺降火,滑痰利窍的功效。主要用于中风痰迷,肺热痰壅,惊风癫痫,热病痰多,壮热烦渴,子烦破伤风等症状。现代可用于治疗氯氮平引起的流涎
取鲜竹竿,截成30-50cm长段,两端去节,劈开,架起,中间用火烤之,两端即有液汁流出,以器盛之。内服:冲服,30-60g;或入丸剂,或熬膏。外用:适量,调敷或点眼。本品为青黄色或黄棕色的透明液体。具竹香气,味微甜。寒饮湿痰及脾虚便溏者禁服。有镇咳祛痰作用。
相关配伍
治中风口噤不知人:淡竹沥一升服。(《千金要方》)
风痱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不能言:竹沥二升,生葛汁一升,生姜汁三合。上三味相和温暖,分三服,平旦、日晡、夜各一服。(《千金要方》竹沥汤
治风着人面,引口偏,着牙车急舌不得转,竹沥一升,独活三两,生地黄汁一升。三物合煮,取一升,顷服之。(《医心方》引憎深方)
治小儿口噤,体热:用竹沥二合,暖之,分三四服。(《兵部手集方》)
治肺痈:竹沥60g,分3次,温开水冲服。(《安徽中草药》)
治小儿赤目:淡竹沥点之,或入人乳。(《古今录验方》)
相关论述
本草拾遗》:“(治)久渴心烦.”
得配本草》:“治狂闷,利九窍,疗破伤,中风,止因触胎动,养血明目。”
集解
本草经集注》:“凡取竹沥,惟用淡、苦、堇竹尔。”
植物文化
竹沥在《本草纲目》记载:“竹沥性寒而滑,大抵因风火燥热而有痰者宜之;若寒湿胃虚肠滑之人服之,则反伤肠胃。”《东医宝鉴》记载:“竹沥青盐外洗方:取竹沥适量,青盐少许,先将青盐研为细末,然后调人竹沥,拌匀,涂抹在头发上,能起到很好的除垢洁发的功效。”竹沥还可以和姜同用,能加强祛痰作用。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09 20:49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