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叶楠(学名:Machilus faberi)樟科
润楠属乔木,高可达15米。小枝粗壮,叶厚
革质,先端钝或短尖,下面常苍白色,边缘外反,叶脉模糊,长圆状披针形或椭圆形,伞形花序多个,生于新枝下部叶腋,花黄,花多而细小是该种的主要特征。
花丝无毛,花柱纤细,果球形,花果期4~7月。
形态特征
乔木,通常高10-15米。
小枝粗壮,干后变黑色或黑褐色,无毛。
叶厚革质或革质,长圆状披针形或椭圆形,长7-12(15)厘米,宽2-4.5厘米,先端钝头或短尖,少为短渐尖,基部楔形或圆钝,通常歪斜,上面光滑无毛,下面苍白色或苍绿色,无毛或嫩叶下面有灰白贴伏柔毛,中脉上面下陷,下面突起,侧脉每边12-15条,横脉及小脉两面不明显,叶缘外反,叶柄长1-2.5厘米。
花序多个,生于新枝下部叶腋,长5-12厘米,无毛,中部以上分枝,每伞形花序有花3-5朵;花黄绿色,长2.5-3毫米,花梗长4-5毫米;花被片卵圆形,外面无毛,内面及边缘有毛;花丝无毛或仅基部有毛,第三轮花丝基部腺体有短柄或近无柄;子房卵形,无毛,花柱纤细,柱头不明显。
果球形,直径7-9毫米;果梗长约8毫米,微增粗;宿存花被片卵形,革质,略紧贴或松散,先端外倾。花期4-5月,果期6-7月。
生长环境
生于山谷林下,山坡常绿阔叶林中,山坡阔叶林中,海拔约1400米或以上。
栽培技术
一般说来,大树移栽的较好季节应是春秋两季,但是竹叶楠秋季移栽后很快进入休眠,并要经过一个冬季,容易遭遇不利气候、环境以及人为影响,养护任务较重,而且竹叶楠系从伐区中移植,移植时间会受到林地更新所必需的作业施工时间诸多限制,因此将移植时间选定在11月至翌年1月,这样既保证了移植时间与上述适宜季节不矛盾,又确保来年伐区的及时更新。
移植
⑴竹叶楠较难生根,移植宜采用带土球软包装法,土球直径一般把握在主干直径的5~7倍,土球高度为直径的2/3左右,一般在80厘米~100厘米,根据实际情况及操作难易程度,可灵活处置。土球要用网兜包扎、捆紧。
⑵竹叶楠树干通直,主干较高,高度可控制在3~6米,尽可能保留粗大侧枝,并用草绳对树体的主干进行包扎,以防止搬运中的损伤并有利栽后管护的保湿。
⑶为有效防止断面水分的损耗和切口杂菌感染引起的断面霉烂,可采用经木炭加热融化后的石蜡溶液对竹叶楠截干后的截口及时进行涂封。
⑷吊装时注意保护土球,使之不破碎散开,不损伤树皮。
⑸移植大树运至苗圃,起吊、竖立在预先选好的地点后,采用三角撑固定,在树干高2/3处扎缚,三角撑的一根撑杆在主风向上,其它两根均匀分布,捆绑时不能勒伤树干的皮层。
⑹围砌填土采用地上营养钵养护法。在土球外围用水泥砖将土球围砌起来,土球与砖块间的距离10厘米左右,砌砖高度比土球面高出20厘米左右,中间的空隙用70%红泥土+30%细河砂的混和基质填满。
⑺灌好定根水,用前端带一截长60厘米左右的硬塑料水管引高压水在营养土的不同方位和深度充分喷射。基质经灌水下沉后,再添满,再灌水,几番反复,务必使基质与大树土球紧密接触,不留空隙。
管理
⑴刚移植的竹叶楠日常管理以向枝干喷水为主,晴天每天至少三次,其他天气状况酌情减少,务必让捆扎树干的草绳始终保持湿润的状态。喷雾的优点在于不产生深度渗漏和地表径流,既能减少对土壤结构的破坏,又能调节绿化区的小气候,增加空气湿度,减免低温、高温、干风对树木的危害。向树体喷水是在移植养护中必须坚持的一个重要环节,虽然在竹叶楠展叶转绿后可主要通过向根部灌水来满足树体对水分的消耗,但树干喷水作为补充手段,仍不可或缺,应始终坚持。用萘乙酸50mg/Kg的浓度进行浇根连续两次,间隔半个月,可有效促进新根的萌发。
⑵新种大树对肥料的要求不迫切。在萌芽至展叶转绿期间,主要通过叶面施肥,可用稀薄的尿素和磷酸二氢钾轮流喷施,促进叶片的尽早转绿。叶片转绿后,可通过根部施肥对树体补充营养,但要防止过浓肥料对根部的伤害,肥料应逐步由少渐多,由淡转浓。
⑶当竹叶楠大树开始大量萌芽时,要有意培养侧枝,疏除过分繁密的枝芽,以争取早日形成丰满的树冠外型。对于独立主干无分枝者,从不同角度保留粗壮的枝条3~5个,对于主干上保留分杈侧枝的则在每个侧枝上保留二级侧枝2~3个。
⑷进入冬季,应密切关注寒潮预报,提前做好防寒准备。可在寒潮来袭的当天于正抽梢的竹叶楠大树附近闷烧树枝、树叶等可燃物的办法,提高局部区域的气温,防止霜冻。
⑸新萌生的幼芽嫩叶易遭受蚜虫危害,可用1%浓度的氯氰菊酯液喷杀,防治效果好。
主要价值
木材供建筑及家具等用。竹叶楠材性优良,是极佳的建材和家具用材,心材芳香可入药,用于散寒止痛,温胃止呕。竹叶楠树干通直,尖削度较小,树形优美,树冠浓密,是园林上良好的
庭院绿化树种和重要的交通地段的
行道树。
地理分布
产云南中部至东北部;陕西、四川、湖北西部,贵州也有分布。
化学成分
利用GC-MS联用技术从竹叶楠(Phoebe faberi)叶
挥发油中鉴定了26个
萜类化合物,如(Z)-(R)-(+)-3,7,11-三甲基-1,6,10-十二碳三烯-3-醇(相对含量39.34%)、β-丁香烯(29.18%)、姜烯(5.16%)和氧化丁香烯(4.21%)。该挥发油具有一定的体外抗
真菌活性,在培养基油浓度小于2.0 μL/mL的情况下,能够完全抑制新型隐球菌、申克氏孢子丝菌、羊毛状小孢子菌、石膏样小孢子菌和球毛壳霉等皮肤真菌的生长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