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弦是中国
乐器中体积较小的一种,也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少数民族乐器。据说,早在公元前40世纪的原始社会,人们就开始用口弦演奏音乐了,那时候,口弦的名字叫做“
簧”。 竹制口弦一般采用质地坚硬
楠竹片削制而成,制作时,用锋利的刀子将竹片刳薄,在中间三面镂空刻出簧舌,然后把弦的片头削尖呈剑形,片尾截齐做弦柄。竹口弦的簧舌头部大而薄,中部窄而厚,舌的两侧削成斜面,与竹片的头部相连。弹拨片头时,利用竹片的弹性,可以使簧舌自由往复地振动发音。如果把几个竹片用绳子穿接起来,就制成多片口弦。多片口弦大多由2至5片音高不同的竹片组成,竹片的音高取决于簧舌的长短、宽窄和薄厚。
口弦,是
彝族人民在文化艺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簧乐器,是一种长约两三寸、宽约五寸的竹片或者铜片,中间精心雕刻出长形的簧牙,小巧玲珑携带方便。其音域宽广、音质清脆、音色柔和,能抑扬顿挫地表达各种思想感情,因而深受彝族青年男女的喜爱。彝族男女几乎人人都有一副口弦,年轻人每人两三副口弦的也不鲜见。
口弦有竹制和铜制两种。竹制的叫做“玛便”,铜制的叫做“图史荷合”,有三片到五片不等。竹制的音色深厚、低沉;铜制的音色清脆、秀丽。演奏时左手将口弦簧牙靠近嘴唇,右手指弹动弦片,用气鼓动簧牙产生音响和弦片本身固定的音韵交织在一起,吹奏口弦随着口形、气力变化音色,形成铮铮动听,柔和婉转、非常接近口语的音乐旋律,利用口腔共鸣吹奏出不同的声调。从而借以传递心声。
竹口弦制作简便,容易演奏,尤其是西南、台湾和海南等竹材丰富的地方,广为流行。在彝族中,不论男女老少,几乎每人都有一副口弦,用一个精致的小竹筒盛装,挂在胸前,休息昌便取了弹奏。由于口弦音量小,通常是三三两两地凑在一起相互倾听。在夜静的时候弹奏,声音较为明亮,距离稍远的地方也能听见,泛音尤为清晰,非常优美动听。
口弦有金属制和竹制两种。竹制口弦,又称“响蔑”、“吹蔑”或“弹篾”,历史悠久,形制多样,是我国众多少数民族人民非常喜爱的民间乐器,可以独奏、齐奏、合奏或为歌舞伴奏,在人们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竹制口弦选用质坚干透的竹片,必须用滚开的清油把竹子炸透,去掉原竹子的青气,使之成为熟竹片,再削制而成。彝族的大型竹口弦,长13厘米左右,宽1.5厘米,小型的长约6厘米,宽1厘米。傈僳族的长15厘米,宽1厘米。制作时,采取坚硬的楠竹片,用锋利刀子刳薄竹片,并在中间三面镂空刻出簧舌。竹口弦的簧舌和风琴的簧舌相似,簧舌的首部宽大而薄,朝向柄端,中部窄而厚,舌的两侧削成斜面,簧舌的根部较薄,与片头处相连,弹动片头时,利用竹片的弹性,可使簧舌自由往复振动发音,音响低沉,音色优美动听,这是竹制单片弦。如将多个单片弦的柄端钻孔穿绳,就成为竹制的多片弦。
回族妇女在旧社会深受封建礼教束缚,“家女不见外男,青丝不见青天”,只好用梳头的破篾子背,做成一头宽一头窄、中间有个簧两头扯线的乐器,用来消忧解愁。这就是后来的口弦。有的姑娘婚事不如意或者思念情人,有的小媳妇受了婆婆的气又不处诉说,就只好倚门靠窗用口弦来诉说自己的心事。有首“花儿”唱竹口弦道:“三寸竹片片,两头扯线线,一端口中衔,消罪解麻缠。”
回族口弦的来源,一说来自梳头篦子,一说是为纪念哈旦姑娘。传说很久以前,六盘山里遭大旱,一位名叫哈旦的姑娘找到了一眼小泉眼,但被毒蛇咬伤,她的情人达乌德赶来杀死了毒蛇,救活了姑娘,但哈旦姑娘再也不会说话了,为了表达对达乌德的深情,用黄竹做成了口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