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由一富含鸟嘌呤的重复DNA序列及其相关蛋白组成。端粒是保护染色体末端稳定必不可少的结构。端粒长度的维持需要端粒酶活性的存在。永生细胞和肿瘤细胞能够长期生存,端粒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端粒酶是由RNA和蛋白体组成的复合体,属一种专一的依赖RNA的逆转录酶,能以自身的RNA为模板,从头合成染色体末端的端粒DNA,弥补细胞分裂时端粒DNA的丢失,维持端粒的长度,保持染色体的动态平衡,使细胞获得永生化。自1994年Kim建立了高敏感度的、以PCR为基础的检测端粒酶的方法以来,端粒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人们发现,端粒酶与细胞的增生、分化和不死性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已成为目前肿瘤和衰老基础研究的热点之一。
正常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 肝癌患者有较高的端粒酶阳性率(85%),端粒酶活性阳性者AFP水平明显高于端粒酶活性阴性者。端粒酶活性与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及肿瘤转移无显著相关。端粒酶有可能成为诊断肝癌的肿瘤标志物。 (2) 端粒酶在大多数恶性肿瘤组织有较高水平表达,如神经母细胞瘤(94%)、乳腺癌(93%)、大肠癌(93%)、胃癌(85%)、前列腺癌(84%)、肺癌(80%)等。端粒酶活性与肿瘤的临床分期及预后密切相关。因此,端粒酶是目前最特异和具有普遍性的肿瘤标记物。 (3) 在少数良性病变(如肝炎、肝硬化、良性脑膜瘤等)组织中可有很弱的端粒酶活性。
注意事项
近年来,“端粒、端粒酶假说”已被越来越多的研究所证实,以端粒酶活性水平为肿瘤诊断的生物标志和预后指标。
相关疾病
肾细胞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