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顺童寺及周边的戏曲班社、鼓乐班、民间社火都将唢呐作为伴奏和独奏的主要乐器。童寺唢呐则是因为它的舌簧制作独特,童寺唢呐选取的是当地当年四月野麦秆中间的一小段制作而成,音质优美。
历史渊源
唢呐是中国民间传统乐器,约于清康熙年间传入富顺地区。19世纪末,老寨村农民赖义登,在传承民间艺人吹奏技艺的基础上逐步吸收各派之长,形成了童寺唢呐独特的制作、演奏技艺,并世代相传。
艺术特点
童寺唢呐独特的声色韵调,就与别处不同。据说除了演奏人“口法”、“气法”、“手法”独特,还与其材质特殊有莫大关系。那唢呐的舌簧,采当地当年四月里柔韧性和舒适性最好的野麦杆,截取中间质地适宜的一小段,经特殊加工制作,吹出的声音柔和、清亮、悠长。
表现形式
他们或由一百、或由五十名精壮汉子组成,一个个身着或金黄、或雪白、或翠绿的对襟民族服装,头包白毛巾,脚踏七彩鞋,肩扛唢呐,唢呐碗上挎一罗篼……上得台后,将罗篼一翻、一放,各或以罗篼为凭、为座、为轴;或坐、或上蹲、或单脚虚踩,或踱步,或围绕转圈。
技艺传承
富顺“童寺唢呐”于十九世纪末广泛流行于童寺镇及周边地区,其中以老寨村赖吹手家族最具代表性,百多年来薪火相传,彰显着独特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