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樾字幼樵,
河南祥符县人。清光绪十三年十月二十四日(1888年1月7日)出任营口海防同知厅同知。
章樾(1847-1913年)字幼樵,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出生于河南祥符(今河南省开封市)一个
书香门第家庭。男,汉族,
监生。稍长入选京师
国子监。学后就任湖北省郧县知县。任中,勤于政事,体察民情,秉公执法,颇有声望。后因父母丧事,离职回籍守孝3年。期满调奉天省,委其协办建县前的怀仁(今桓仁)垦务。光绪二年(1876年)到达尚未建县的怀仁,任设治委员。光绪四年试署怀仁县。光绪六年实补怀仁县知县,为桓仁首任县官。
建县前的怀仁地区,经历200多年的封禁,“旧无址基,地遗边外”,“封禁久严,鸟兽充牣,绝巢窟而野无居人”。建县当时,全县面积近6000平方公里,仅有违禁潜入的垦荒者26531人。地广人稀,初设县治,百业待举,万事艰难。建县第二年,章樾开始修城垣,建衙署。修建中,因怀仁之地“向无窑座,既乏谙习烧作之人,复少承揽殷实之户”,须“赴省城雇觅工匠,筹给窑本”。城址近处无灰石,灰窑距县城15公里,运输不便。砖窑虽近,但“土性疏松,烧砖一窑,堪用者不过十分六七(见宣统元年《怀仁县志》)”,而且修垣凿池则须“垦辟荆榛”,倍极辛苦。章樾每每亲自“监工附众”,“日夕督作,不敢稍宽。”至光绪八年春,始告完工。建城同时,多事并举:划保区,开市进,酌赋税,建公廨(公署)置营房,立痒塾(学校),修道路,设渡口,兴驿递(通信)等。章樾远见卓识,继修城之后,广修道路。在其所著《修大岭记》中精辟指出:“民以钱镪病,农以赋税病,官亦以催科病。”其原因是“数岭限之也。”因而强调建城之后,万事之急,“莫急于修岭”。当时众说纷纭,章樾力驳众议:“开岭所以便民,便民所以通商,通商所以利赋”;“不比不急,将焉急乎”。他亲自指挥分工,限定日时,短期内修通了石头峦盘岭、葡萄架岭和挂牌岭3条交通要道。
章樾对劳苦百姓深切同情,在其《初建怀仁县碑记》中写道:“民工雇以胼胝,挥血汗兮堪怜”;在《修大岭记》中记有:“今则迫容缓者,庶几一劳永逸,故不敢息吾民也,然又未始不心悯其劳也”;在《苦边行》诗中云:“有妇晨炊吞声哭,情未及问声愈咽,自叹良人昨夜归,冻驱欲死足趾折,客闻更觉心中悲。”作为封建制度下的县官章樾,对普通劳动人民有如此情感,实属不易,难能可贵。
于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章樾作桓仁县衙县官,在规划桓仁县城总体城市规划时,利用太极八卦的形式及理念,将桓仁县城规划成坐落于浑江水冲积而成的山环水绕、形若太极的小平原上,县衙门就选在阴鱼的阳鱼眼上,并在四周修筑了八卦城,城外设有护城壕。到现今为止,从航测图上仍依稀可见八卦城的格局与风采。这不仅是易经理论在
古代建筑史中的绝妙体现,而且是易经文化最具标志性的示范工程和易经文化的载体。因此,章樾成为这座文化古城的不朽纪念人物,
桓仁满族自治县建有章樾公园。内塑章樾塑像。章樾为桓仁第一任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