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基嘉(1930年1月1日—1995年10月5日),出生于浙江衢州,祖籍安徽省绩溪县,大气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生前是
国家气象局第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
人物生平
1948年7月,毕业于省立衢州中学。同年8月,考入交通大学物理系。
1951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物理系。
1951年—1954年,任南京华东军区气象处和预备训练队学员、华东军区气象处预报员。
1955年,被派往苏联列宁格勒水文气象学院研究部攻读研究生。
1958年,获地学科学副博士学位。同年回到中国,在中央气象局和研究所从事中长期天气预报。
1960年,调南京参加筹建中国第一所气象学院的工作,而后在南京气象学院历任天气动力教研组组长、气象系主任、副院长。
1962年—1964年,以专家身份赴越南河内综合大学任教。
1980年,任国家气象局第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晋升为教授。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5年10月5日,因意外事故经抢救无效不幸在北京逝世,享年65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章基嘉首次研究了1891年以来北半球大气环流的长期演变规律及中国演变、降水异常的关系,开拓了中国长期气候预报和短期气候振动的研究领域;首次用现代数理统计方法,系统地研究了亚洲自然区域内自然天气季节(NSS)的客观划分及各自然天气季节内气候平均环流的客观分型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一种长期天气预报的客观方法。20世纪80年代,他担任国家气象局副局长期间,主持了国家“七五”重点项目“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系统”的工程建设、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的研究、“中尺度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短时天气试验基地”的建设,以及部门“七五”重点课题“长期数值天气预报理论、方法和资料库”的建设等,均如期完成任务,取得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并通过国家鉴定。在主持国家气候委员会日常工作中,组织拟定了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气候计划(NCP)和第一部《气候蓝皮书》。
截至1993年9月,章基嘉主持编著了《青藏高原气象学进展》《青藏高原大气低频变化研究》《当代中国·当代中国的气象事业》《数值模式中的谱方法》《长期数值天气预报若干问题》等著作,并在中国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中、俄、英文)论文60余篇。
人才培养
章基嘉自1978年开始承担指导研究生的工作,截至1993年9月,先后培养了硕士研究生20多人。
章基嘉曾参加筹建中国第一所气象高等学府——南京气象学院的工作。
1966年初,章基嘉在南京气象学院为1962级学生讲授《中长期预报》课程。
章基嘉编写了中国第一部中长期天气预报教材《中长期天气预报基础》。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章基嘉的许多研究成果已在业务实践中得到推广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使中国的长期天气预报理论基础和业务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与少数先进国家相比亦不逊色。(
宣城市人民政府评)
对于一生打交道的气象,章基嘉有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到国家气象局,他不知疲倦地在这块挚爱的领域耕耘着,为中国气象事业发展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气象学家、气象事业领导者的责任与担当。(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宣传部评)
人物纪念
为纪念章基嘉在气象学上的贡献,
南京气象学院(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于1996年设立了章基嘉奖学金。
2019年5月10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章基嘉院士塑像揭幕仪式,以铭记章基嘉先生对学校发展所作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