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立(拼音:lì)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人站在地面上。“立”本义即站立,引申泛指竖立,又引申指抽象的建立、设立,还引申表示生存、存在。“立”也用作副词,表示时间很短,相当于“立即”“立刻”。
字源演变
甲骨文“立”字作图1,像一个人(“大”)站在地上,下面一横是指事符号,意为地面。本义就是人站在地上。从站立者所立的位置来看,立在那里,就是一种存在。其实,“位置”的“”,本来就是由这个“立”构成的。古书里,这两个字可以通用。
篆文“立”字基于甲骨文和金文的形体进行了笔画的规整,将站着的“人(大)”表示两腿的两斜画分开平行书写作图5。将上一曲画写成一横,两竖画缩短成两点,便是隶书的“立”(图6、7)。
“立”即“站立”的意思。当然,不限于人体的“站立”才称为“立”,物体的竖立都可以叫“立”,如“立竿见影”等。生活中又不限于具体的物体的“站立”才称为“立”,抽象的“树立”也用这个“立”,如“立志”“立功”“立异”“立意”“立言”等。由此就有了“确立”的说法,如“立法”“立约”等。
一个人或者一个物体树立在那里,就形成了一定的姿势,可以保持一定的时间,并且占有一定的位置,于是就有了“独立”的说法;“独立”显示特立独行,故立又喻指成立、成熟、建树。于是就有了孔子所说的那句话:“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里的“立”含有有所成就的意思。而“势不两立”的“立”是由本义引申表示存在的意思。另外,古代表示时间的词语,往往借用标志空间的词。从“立”的处所位置,又发展出来时间上的“立刻”,如“立即”“立等”。
详细解释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训释
说文解字
【卷十】【立部】力入切(lì)
住也。从大立一之上。凡立之属皆从立。
〖注释〗徐铉等注:大,人也。一,地也。会意。
说文解字注
“侸也”注:侸,各本作“住”,今正。人部曰:“侸者,立也。”與此爲互訓。淺人易爲住字,亦許書之所無。
“从亣(大),在一之上”注:在,各本作“立”,今正。鉉曰:“大,人也。一,地也。會意。”力入切,七部。
广韵
力入切,入緝來 ‖ 立聲緝1部(lì)
立,行立。又住也,成也。又漢複姓,魯有賢人立如子。力入切。九。
康熙字典
【午集下】【立部】 立
(lì)《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並力入切,音力。《説文》:立,住也。《釋名》:立,林也。如林木森然,各駐其所也。《廣韻》:立,行立。《禮·曲禮》:立必正方。
又成也。《禮·冠義》:而後禮義立。
又堅也。《易·大過》:君子以獨立不懼。《論語》:三十而立。
又樹立也。《易·説卦傳》:立天之道,曰隂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書·伊訓》:立愛惟親,立敬惟長。《左傳·襄二十四年》:穆叔曰: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
又置也,建也。《書·牧誓》:立爾矛。《周禮·天官》:建其牧,立其監。《左傳·桓二年》:師服曰:天子建國,諸侯立家。
又存立也。《論語》:己欲立而立人。
又速意也。《史記·平原君傳》: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
又直起也。《前漢·五行志》:上林苑中,大柳樹斷仆地,一朝起立。
又杜甫《朝獻太清宫賦》:四海之水皆立。張翥詩:蝃蝀下飲湖水立。
又趙孟頫詩:驥聞秋風雙耳立。
又赤立。《宋史·喬行簡傳》:百姓多垂罄之寶,州縣多赤立之帑。
又闕立。張衡《週天大象賦》:闕立擬乎兩觀,水府司乎百川。
又《立政》,《尚書》篇名,周公作。
又車名。《後漢·輿服志》有立車。
又與粒通。《詩·周頌》立我烝民。箋:立,當作粒。
又姓。漢有賢人立如子,唐有長興令立述。
(wèi)又于貴切。同位。石經《春秋》公即位,作公即立。《周禮·春官》:小宗伯掌神位。註:故書位作立。鄭司農云:古者立、位同字。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亠”居上居中。第三、四笔点、撇分列竖中线两侧,点从横中线起笔,撇从横中线上侧起笔。末笔长横居下居中,两端超出上部。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中上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集汇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
参考资料
.汉典网.
立-平水韵.搜韵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5 17:53
目录
概述
字源演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