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相互作用
1972年海格特提出理论
地表上的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可能孤立的存在。为了保障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总是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换,我们把这些交换称之为空间相互作用(spatial interaction)。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才把空间上彼此分离的城市结合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作用分类
根据空间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海格特(P.Haggett)1972年提出一种分类,他借用物理学中热传递的三种方式,把空间相互作用的形式分为对流传导辐射三种类型。
第一类,以物质和人的移动为特征。如产品、原材料在生产地和消费地之间的运输,邮件和包裹的输送以及人口的移动等;
第二类,指各种各样的交易过程,其特点是不通过具体的物质流动来实现,而只是通过簿记程序来完成,表现为货币流;
第三类,指信息的流动和创新(新思维、新技术)的扩散等。
产生条件
美国学者厄尔曼(E.L.Ullman)认为空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有三个:互补性、中介机会和可运输性。
互补性
最初,人们认为,地区间的职能差异是产生相互作用的条件。后来发现,这个假设不充分。因为,并非任何地方彼此间都存在着相互作用。厄尔曼认为,从供需关系角度出发,两地间的相互作用需要有这样一个前提条件,即它们之中的一个有某种东西提供,而另一个对此种东西恰有需求,这时才能实现两地间的作用过程。厄尔曼称这种关系为互补性(Complementarity)。正是这种特殊的互补性,构成了空间相互作用的基础。厄尔曼提出的互补性侧重于两地间的贸易关系,互补性越大,两地间的流动量也越大。
中介机会
两地间的互补性,导致了货物、人口和信息的移动和流通。但是也可能存在以下情况:当货物在A和B两地间运输时,两地间介入了另一个能够提供或消费货物的C地,从而产生所谓的中介机会(intervening opportunities),引起货物运输原定起始点的替换。这时,即使A和B两地间存在互补性,相互作用也难以产生。
实际上,与其说是中介机会是产生相互作用的条件,不如说是改变原有空间相互作用格局的因素。一般说来,中介机会起两种作用:首先,可以节省运输费用,这时商品流通的一个显著要求。假设B地和C地提供同一商品给A地,如果C地与A地间的距离较B地与A地间的距离更近些,C地就能起中介机会的作用。货物由C地运往A地的费用将比由B地运往A地便宜,结果C地的这项货物在A地的价格就将下降而富有销路。其次,中介机会具有影响运输,特别是影响人口移动的过滤器作用,它导致地点上的置换,减少了长距离的空间相互作用。
可运输性
除了互补性和中介机会外,空间相互作用产生的第三个条件是可运输性(trans-ferability) 。
尽管当代运输和通讯工具已经十分发达,距离因素仍然是影响货物和人口移动的重要因素。距离,影响运输时间的长短和运费。距离越长,产生相互作用的阻力越大。如果两地间的距离过长,克服距离过长的成本超过了可接受的程度,那么,即使两地间存在某种互补性,空间相互作用也不会发生。所以,距离的摩擦效果导致空间组织中的距离衰减规律(distance-decay regularity)。
不同的货物,对距离的敏感性也不同,这和它们的可运输性有关。一般而言,货物的可运输性是由单位重量的价值所决定的。单位重量价值低的货物运输距离较短,单位重量价值高的货物运输距离较长。
可运输性除了对货物的运输有影响外,对人的购物出行也有显著影响。人们通常走较少的路去购买价值低的货物,而走较多的路去得到价值高的货物,从而促成商业中心等级体系的出现。
不过,货物的可运输性会随着时间而变化。这主要受运输工具改革、生产发展和资源减少等因素的影响。
厄尔曼提出空间相互作用的三个条件是在1956年,因而对物质流的讨论较多。比较而言,对货币流和信息流的讨论较少,由产业组织的演变对空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影响也未提及。例如,货币的流动受距离衰减规律的影响就较小,在通讯手段高度发达、全球金融网络业已形成的今天,国际金融业务可以24小时运转。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货币流和信息流在空间相互作用中的地位将日益重要,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它们独自的特点。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25 04:32
目录
概述
作用分类
产生条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