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空如也(拼音:kōng kōng rú yě)是一个
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
春秋·
孔子《
论语·子罕》。
成语出处
春秋·
孔子《
论语·子罕》:“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空空如也”。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有人对孔子十分崇拜,恭维孔子知识渊博。孔子是个谦虚而讲究实事求是的人,他不承认自己很有学问,他说自己到乡下去见到农民们驾轻就熟地干他们的农活,就很佩服。农夫问他问题,一无所知,深感“空空如也”,他反复推究才有所领悟,然后尽量告诉他们准确的含义。
对于此,他曾经对弟子们说:“吾有知乎?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这是孔夫子的真情表白。他要告诉自己的弟子及世人,有人说我有大知识、大学问,我真的是这样吗?其实,坦白地说,我实在是无知啊!当有鄙夫(指劳动者)来问我他们想知道的某些知识的时候,我心中空空,他们提出的问题,我实在一无所知。我只能从鄙夫所问的正反两面(即所谓“叩其两端”)去寻求答案,结果也讲不出个道道来。
孔子说的完全是真话。惟其在浩如烟海的知识海洋面前,感到“空空如也”,才会有永无止境的学习进取精神。在古文中,“空空”原是表述一种诚惶诚恐的心理状态,后在成语化过程中与心中一无所有相通了。
成语寓意
孔子心中的空空如也,指的是一种知识境界,更是一种道德境界。孔子在别人问问题的时候,不表现出一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样子贸然解释,而是抓住问题的正反、前后、利弊两方面来综合分析,最后得出一个中庸(中正合理)的结论。这是孔子获取知识的原则,也是孔子做人的原则。只有不存定见,不存偏见,空空如也,才能得出真正有价值的结论。白居易说“竹解心虚即我师”,竹子的精神,其实就是空空如也的精神。这种空空如也,其实不是一无所有,而是排除掉一切成见,来尽情地接受新鲜事物。
成语运用
“空空如也”形容一无所知,也用来形容一无所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六六回:“比入由堂,直望内室,窗户门闼,空空如也”
清·
褚人获《坚瓠秘集・狡僧》:“已乃僧忽他出,数日不返,探其箧笥,空空如也。”
清·
张南庄《何典》五回:“日复日,把家中弄得空空如也,渐至卖家掘产。”
现代·
鲁迅《
彷徨·在酒楼上》:“楼上‘空空如也’,任我拣得最好的坐位:可以眺望楼下的废园。”
成语辨析
空空如也—空洞无物
“空洞无物”的意思是空虚,没有什么内容,形容言谈、文章等极其空泛,没有什么内容。“空洞无物”和“空空如也”都可用来形容什么都没有,但“空洞无物”多用于言谈等理论范畴,“空空如也”则多用于空间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