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寇勿追(拼音:qióng kòu wù zhuī)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春秋·孙武《
孙子·军争》。
南朝宋·范晔《
后汉书·皇甫嵩传》:“嵩进兵击之。卓曰:‘不可。兵法,穷寇勿追,归众勿迫。今我追国,是迫归众,追穷寇也。困兽犹斗,蜂虿有毒,况大众乎!’嵩曰:‘不然。前吾不击,避其锐民。今而击之,待其衰也。所击疲师,非归众也。国众且走,莫有斗志。以整击乱,非穷寇也。’遂独进击之,使卓为后拒。连战大破之,斩首万余级,国走而死。”
皇甫嵩,字义真,东汉安定郡朝那县(今甘肃省平凉县西北)人。皇甫嵩年轻时就立志要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材,既喜欢诗书,又勤习弓马。起初,他被推举为孝廉、茂才,升任霸陵、临汾的县令。汉灵帝征召他入朝做议郎,再升为北地郡太守。
中平元年(公元184年),
张角领导农民起义,以黄巾裹头,号为黄巾军。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张角的弟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拥有青、徐、幽、冀、荆、扬、兖、豫等八州的民众几十万人,焚烧官府,杀戮官吏,攻州占郡,天下响应,京师震动。朝廷赶紧调发天下精兵,选派将帅。皇甫嵩被任为左中郎将,与右中郎将朱俊各统一军,进军颍川,镇压黄巾农民军。
皇甫嵩和曹操朱俊三支军队围裹过去,大破黄巾军,杀敌数万人。汉军乘胜追击,战汝南,扫陈国,围波才于阳翟,攻彭脱于西华,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黄巾军投降的投降,溃散的溃散,颍川、汝南三郡全部平定。皇甫嵩因功被封为都乡侯。
汉灵帝中平五年,凉州农民军王国包围陈仓。朝廷派皇甫嵩督率前将军董卓统兵征伐。董卓想火速进军驰救陈仓,皇甫嵩不同意。他说:“陈仓虽小,城池险固,利于防守,敌人攻它不下,倒会损耗削弱。我们可以不劳师动众而取得全胜之功。”果然,王国包围陈仓八十余天,城坚守固,竟攻不下。农民军疲惫极了,解围离开。皇甫嵩指挥部队追击。董卓阻拦说:“不能追。兵法说:‘穷寇勿追’。陷入绝境中的野兽还要挣扎抵抗,黄蜂、蝎子这种小虫也能用毒刺害人,何况是众多的敌人呢!”皇甫嵩却认为不能死背兵书的教条,应当根据形势灵活运用。他说:“王国的部属精疲力竭地退走,完全丧失了斗志。我们是以养精蓄锐的军队攻击散乱的乌台之众,他们并非穷寇。”就挥兵进攻,大破敌军,杀敌万余人,王国在败逃中阵亡,汉军大获全胜。
“穷寇勿追”是由《
孙子·军争》中的“穷寇勿迫”演变而来,
孙子强调,对于陷人绝境的敌人,不要去逼迫他。孙子认为,陷于绝境的敌人,已无所顾忌,一副视死如归的气派。如果这时给予打击,敌人将会与你拼命。“狗急跳墙,兔子通急了也会咬人。”一旦遭受这种孤注一掷式的抵御,就算己方不会失败,也会损伤元气,从而付出不必要的代价。对付奸佞小人,道理也是一样的。如果操之过急,他便有可能狗急跳墙,乱咬一通,这对自己也不见得有什么好处。
但是,《
孙子·计篇》又有云:“兵者诡道也”,皇甫嵩对于“穷寇勿追”的兵法指南并没有恪守教条,而是反其道而行,却也获得了大获全胜。皇甫嵩不去解陈仓之围坐等敌人疲惫而退是为了“避其锐气”;全力追歼撤退之敌则又是运用了《孙子·军争篇》的“击其惰归”,可见在实战过程中应该结合兵法活学活用,避免脱离实际,教条主义地搬用兵法格言。
明·
熊大木《
杨家将》三五回:“兵书云:穷寇勿追。且宋营中人口有千余之多,虽夺二十车粮车而去,能支几日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