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沧波(1903~1990.7.21),江苏省武进县人。年幼时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师从江南名儒钱名山学经学。钱名山将次女钱云渠嫁给程先生。民国后,家道中落,程沧波后来又留学英国。1918年,入上海南洋中学,毕业后考入圣约翰大学。1923年在圣约翰大学读书时,受陈布雷赏识。1924年转入复旦大学政治系。1925年加入国民党。1927年春,程沧波毕业。陈布雷推荐他应聘为《时事新报》主笔,后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临时工作。4月,陈布雷调任国民党中央党部书记长,由陈推荐,程沧波离沪赴宁,到中央党部宣传部工作,时间很短,就赴英留学,在伦敦大学学习英国政治与历史。1930年,留学归来,由陈布雷推荐,任国民党中央机关报《中央日报》社首任社长。28岁成为著名记者。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程沧波写了“应把张学良就地正法”、“驱逐端纳出境”一类的文章。1937年6月下旬至7月下旬,蒋介石分批邀请各界领袖到庐山举行谈话会。程氏曾为蒋介石写了《对芦沟桥事变后之严正表示》,此文实际上是国民党抗战的宣言,为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造了条件。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仍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兼中央日报社社长。1939年秋因嫌隙被蒋介石撤消职务。于右任聘他为监察院秘书长。1941年9月赴港,任《星岛日报》总主笔。1945年抗日胜利后,任江苏监察使,1947年辞职,专任上海新闻报社社长。于1949年春至台湾,任台湾新闻评议委员会主任委员。1990年7月21日逝世,终年88岁。
人物生平
1903年,程沧波出生于江苏武进城里花椒园。年幼时家境清寒,但程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其父程景祥,字葆真,举人出身,仕途不通走幕途,曾为四品候补知府衔的高级幕宾。1910年清政府总理衙门邀其入幕而婉辞。
1907年,程沧波5岁,随父母一家4口至杭州。1909年,父随浙江藩台(布政使)宝棻至山西巡抚幕中。程沧波随母亲等眷属返乡。1910年随自家塾师冯蕴明受启蒙教育。
程沧波读了两年家塾,1912年进冠英高等小学,1915年夏毕业,考取了常州中学。开学前10天,父亲忽然让他去寄园从师前清进士、江南名儒钱振铿(字名山)学经学。程沧波在钱名山的教诲下,博涉经史,国学基础于焉奠定。同窗中程年龄最小,成绩最好,深得钱名山的钟爱,即挽人说亲,将次女钱云渠嫁给程先生。钱名山择婿要求极严,决不嫁给平庸之辈,程在受业期间,他的人品,才华日益展现,伯乐相马,钱名山已看到程今后必将出人头地,大有作为,故不嫌程家清寒,将次女许配程沧波,定礼数十盒均为图画,笔管墨架,观者视为妆奁之奇观,这件事在武进仕绅中成为一时传诵的佳话。程沧波在《本师名山先生七十寿言》中称:“先生之学,不拘名物训诂之微,而宗文章义理之大者。故十三经、通鉴、诸子,为寄园之正课,而三通与宋元学案附丽之。寄园之徒,无长幼贤愚,谈二十四史如数家珍。”
民国后,程氏家道中落,程沧波后来又留学英国,夫妻远离。抗战初,程沧波“闻首都沦陷而家属消息不明者数月,疾苦惨痛乃当有生以来所未有。翌年夏,自欧归国,始与家人儿女相见于香港,悲欢之情,有不可言者”。接着,程氏赴渝,夫人留港。
1945年抗战胜利,程沧波以江苏监察使“奉命持节江南”,飞机历南京而止于上海龙华。夫人子女到机场相迎。1949年春,程氏夫妇至台,居台20年,相依为命。夫人于1970年5月23日病逝台北。
1918年,程沧波入上海南洋中学,毕业后考入圣约翰大学,读了3年文科,于1924年转学复旦大学政治系。1925年加入了国民党组织。
在复旦,他结识了先来半年的苏州同学费巩。费巩于1926年复旦毕业后,就读于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公共行政系。1927年春,程沧波毕业。他事先与费巩有约,请他在伦敦大学做好启程留学的准备工作,在未得到确实消息之前,一度应聘为《时事新报》主笔,后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临时工作。春夏之际,得费巩来电催行,即动身赴英。在伦敦大学学习英国政治与历史。
程沧波28岁就成为名记者。历任上海《时事新报》主笔、南京中央日报社社长、重庆《世界日报》名誉总主笔、香港《星岛日报》总主笔、上海新闻报社社长;任过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兼系主任;晚年任台湾新闻评议委员会主任委员。是个老报人。所以,台湾版《当代名人录》将其列入“学术·教育”类。
他走上报坛是和陈布雷分不开的。1923年他在圣约翰大学读书时,与同学陈训恕走访了训恕之长兄、时任《上海商报》主笔的陈训恩,即陈布雷,有一次,程沧波写了一篇关于论太平洋会议的文章给商报,很快见报,受陈布雷赏识,并经常请程沧波去附近弄堂一家宁波菜馆小吃闲谈,引为知己。自此,与陈保持三四年的关系,写过不少文章。
1927年初,程沧波大学刚毕业,陈布雷就推荐他去《时事新报》任主笔,时年24岁。当年4月,陈布雷调任国民党中央党部书记长,由陈推荐,程沧波离沪赴宁,到中央党部宣传部工作,时间很短,就赴英留学去了。
1930年,程留学归来。由陈布雷推荐,任国民党中央机关报《中央日报》社首任社长,名噪一时。其时,国民党统治地位日趋巩固,经济逐步复苏。程氏积极为国民党的剿共政策制造舆论。
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身为国民党的立法委员、中央日报社社长的程沧波,写了“应把张学良就地正法”、“驱逐端纳出境”一类的文章。他的政治主张,恰与何应钦等人心怀叵测的亲日派政见不谋而合。
1937年6月下旬至7月下旬,蒋介石分批邀请各界领袖到庐山举行谈话会。程氏曾为蒋介石写了《对芦沟桥事变后之严正表示》,此文实际上是国民党抗战的宣言,为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造了条件。其中名句有:“和平未到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战端一开,地无分南北, 年无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牺牲一切之决心。”“此事发展结果,不仅是中国存亡问题,而将是世界人类祸福之所系。”“‘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我们已快要临到这极为人世悲惨之境地。这在世界上稍有人格的民族,都无法忍受的。”“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等。程氏文笔敏捷,正气凛然,这是他数十年报坛生涯的一个闪光点。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程氏仍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兼中央日报社社长。1939年秋因嫌隙被蒋介石撤消职务。由于邵力子的推介,于右任聘他为监察院秘书长,清闲之职,不再显赫。1941年9月赴港,任《星岛日报》总主笔。
1945年抗日胜利后,任江苏监察使,有职无权,1947年辞职,专任上海新闻报社社长。程氏于1949年至台湾,因其在报界的地位,任台湾新闻评议委员会主任委员, 1988年台湾当局还颁赠“实践一等奖章”以表彰其“业绩”。
程氏书法,颇得佳誉,被推为“中华民国”书法学会理事长,曾多次组团出境展出。晚年信佛,感叹老病寂寞,看透世情虚幻,1990年7月21日终老台湾,终年8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