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文超,生于1955年,
湖北武汉人,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
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作协副主席、广东省批评家协会副会长、《学术研究》杂志编委等职。是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广具影响的中青年专家之一。 至辞世之际,他已先后为国家培养博士、硕士33人。他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论文入选《全国大学生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他指导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入选《中国社会科学博士、硕士文库》。他指导的几篇博士论文也深获学术界好评,正在陆续出版。
人生简历
1973年高中毕业后上山下乡;
1976年入华中师院中文系学习,1979年留校任教;
1983至1986年在
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攻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学位;
1987年入北京大学攻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
1990年由北京大学与
美国加州大学联合培养,赴加州
伯克利大学比较文学系留学两年;
1993年在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起任教于
中山大学中文系;
1994年晋升为副教授,1997年晋升为教授,1999年被遴选为该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
学术成果
曾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多种,主要有:
《意义的诱惑》(19 93);
《寻找一种谈论方式》(1997);
《1903:前夜的涌动》(1998);
《百年追寻》(1999);
《反叛之路》(1999);
《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现代性问题》(2004);
《欲望的重新叙述——20世纪中国文艺与文学精神》;
学术荣誉
获得多项学术荣誉,主要有: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表彰奖(1993)。
沉痛悼念程文超教授
【斯文有传,学者有师——沉痛悼念程文超教授】
(中山大学)
2004年10月27日上午11时12分,这位当前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内深具影响的学者与评论家,在经历了与肿瘤病魔长达十二年的不屈抗争之后,在珠江岸边的一间洁净的病房里,静静地走完了他艰难而绚烂的四十九年生命历程。消息传来,师生一片悲恸……
批评旷野里的精神之树
程文超教授自80年代思想解放时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以来,成就斐然,是该领域深有影响的中青年学者。他的学术成就主要集中在以个人创构的现代性阐释体系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流变进行整体研究,对20世纪初中国知识阶层的复杂文化心理给予多层次观照,对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批评话语的内在转型进行系统考量,对20世纪下半叶中国文学的叙事演变进行细致析辨等诸多方面。尤其是在当代文学批评史和世纪初知识群体文化心理的探察方面,方法独到,成果突出,具有开拓性贡献。
程文超教授的上述研究得到了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海外著名汉学家Cyril Birch(白之)教授认为认为程文超教授是自己所见过的中国当代文学界最为杰出的学者之一。
谢冕先生认为,程文超属于他“最勤奋和最有才华的学生的行列”,并表明自己“以拥有这样的学生而深感欣慰”。《1903:前夜的涌动》出版之后,谢先生更明确称赞他是“当前中国最有影响的批评家之一”。而在同辈批评家眼里,程文超教授同样是“当代批评旷野里的一棵精神之树”,代表着“一种精神,一种文学赖以存在的精神”。
荣誉
程文超教授获得过多种学术荣誉。其中主要有:中国作协
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理论奖,2001)、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999)、首届龙文化金奖(2000)、广东省第六届鲁迅文艺奖(2000)、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表彰奖(1993)。作为一位学风扎实、思想锐利的学者,程文超教授对新时期以来的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作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他的离去,是我国学术事业的重大损失。
出版图书
生命之花在讲台上绽放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程文超教授不仅是享誉学术界的著名学者,同时亦是一位孜孜不倦、硕果累累的人民教师。他说,“教学,是我生命的支柱和人生的价值。”
在病情不断恶化和加重的最近几年里,程文超教授分别开设、主讲了研究生必修课、选修课,本科生选修课、全校性选修课等多门次课程。仅2000 年上半年,他就担任了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共五门课程,并辅导研究生、本科生毕业论文、学年论文、百篇作文等几十人次。他用孜孜不倦的教书育人工作与病魔抗争。不知有多少次,他是抱病给学生上课、戴着氧气管给学生讲解论文了。
2004年9月,就在去世前一个月,他仍坚持为04级博士生讲授了最后一堂课,并将下次课程安排在10月11日。但无法预料的是,他于10月4号因病情突然恶化住进医院,这次未能如期完成的课程成了永远的遗憾。幸运的是,全校师生用深深的爱回报了他们所尊敬的程文超教授。2003年,学校教务处组织几万名学生对301门课程进行无记名投票,程文超教授得分全校第一。在每年博士新生入学之际组织的各类前沿学科讲座中,程文超教授也是最受欢迎的博导之一,笑声阵阵,掌声雷动。年年如此。
人物贡献
然而,这些繁重的工作必然影响到程文超教授的身体。他最近一次病情加剧即与此有关。03年的秋冬学期,学校试行研究生教育方法改革。为提高教学质量,学校要求每位现职教授都要尽量给研究生上“大课”,每周完成三个课时的工作量。这是项合理的、对学校研究生教育大有裨益的改革尝试,但每周连续三个小时的教学任务,对于近两年日渐虚弱,每走几十米就得停下来歇一口气的程文超教授来说,实在是一种超负荷的工作。然而出于对一线教学的热爱,程文超教授不愿意被系里“特殊照顾”,更不愿意违逆学生期盼的眼神离开他所钟爱的讲台。他瞒着大家把自己“豁”上去了。
他不仅每周连讲三个小时,而且还运用一套得心应手的方法把理论讲得纷彩迭呈。但学生们绝未想到的是,程文超教授是依靠服用激素药来保证自己上课的“精神”的。每次讲完课回家,他都几近虚脱,需要静卧两三天才能恢复。高强度的劳动很快影响了他的病情:第十周课程结束后,他于第十一周到医院做例行检查,发现病情加剧,不得不入院治疗。
但程文超教授认为这种不计后果的付出是值得的。他深明一个道理:战胜疾病只能靠一种精神,靠一个生命的支点,“我是一个人民教师,一个文学研究者,除了上课,搞科研,他还能干什么呢?”多年以来,中山大学的校、系领导与同事,文学界、批评界的知交朋友,亲人和学生,都给了他浓浓关爱。教育部与广东省等有关单位也曾先后授予他全国师德先进个人(2004)、广东省高等学校师德标兵(2002)、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2000)、中山大学杰出教师(2000)、广东省创建文明单位积极分子(1997)等荣誉称号。这些使他深为感动和铭怀,使他在教学与讲台上深深地感受到了生命的价值与美好。
程文超教授永远离开了他的学生,但是他那绽放在讲台上的生命永远留在了学生的心中。这是人世间最为美丽、永不消逝的生命。
生死线上
程文超教授与
恶性肿瘤的抗争开始于十二年前。1992年,他作为国内首位由中美联合培养的现当代文学博士,刚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返回北京大学,风华正茂。就在此时,残酷的命运正向他悄然袭来。一次偶然的感冒,他被查出患有喉癌。程文超教授当时就觉得自己“应该直接走进太平间里”。然而,顽强的生命力最终让他承担了命运的挑战。
此后十二年间,他动了四次大手术,作了无数次化疗:1995年,左腋下发现小肿块,手术切除并进行放疗;1996年,右锁上骨淋巴处发现转移,在动大手术的同时,配以放疗和化疗;1998年,双肺多处转移,行双肺大手术,术前术后化疗;1999年,右肺复发,再次进行手术;2000年,双肺再次复发,无法再次进行手术,只得施行大剂量化疗……
十二年中,程文超教授在生理和心理上承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双重折磨。病魔使他丰采不再,形销骨立,但他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对抗着异常坎坷的命运。他表示,“活着,是一种权力。活着,是一种美。我只希望我能活出一个好的心态、活出一点人生的境界”,又说,“我没有停止工作。不为别的,只因为我需要精神的力量和注意力的转移”,“当然,这些都是我与病魔周旋的副产品,不是我刻意追求的。”这种乐观豁达、超然生死的生命信念,使他一次又一次战胜病痛,重返工作的讲台与文学的世界。在生死线上,程文超教授取得了常人无法企及的巨大成功。
从10月4日入院到27日辞世,在生命最后23天里,
癌细胞扩散至脑部对脑神经形成压迫,致使程文超教授长期处于昏迷状态。但每当清醒片刻,他都竭尽全力和家人、医护人员和前来看望的师生谈论一些诙谐的话题,尽量让病房的气氛变得轻松,并鼓励前来探望的学生珍惜光阴,努力学习。他仔细询问周围认识或者不认识的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
重病
在巨大的病痛下,程文超教授坚持要求医生替他开清醒神志的药物,以保持思维的清醒和敏锐。在一次陷入神志不清之后,恢复清醒的他拉着妻子的手说,“以后如果再犯迷糊的话,不管我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你事后一定要告诉我。我害怕活在迷糊当中。”这种直面痛苦,时刻保持清醒的执着,正是程文超教授十二年来与病魔毅然抗衡的缩影。程文超教授在生死关头,依然保持一个斗士与思想者的姿态与尊严。
社会评价
“譬如磨鉴,不灭愈光。一世之短,万世之长”。在程文超教授走过的四十九年生命历程中,充满了他对生命与文学的热爱,对亲人与学生的热爱。他在文学理论批评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史上挥下了重彩的一笔,为学术园地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的英年早逝,是中山大学以至中国文学界的巨大损失。程文超教授离我们而去了,可是他的学术精神、教师精神和生命精神有如朗朗夜空中明亮的北斗星辰,永远挂在我们心中,指引着我们奔向生命与真理的颠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