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坦
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程坦(1907年—1980年12月26日),河南新县人。1925年参加鄂豫边农民运动,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乡苏维埃主席、区委书记,县委和道委秘书长,红二十五军和红十五军团政治部秘书长、民运部长,鄂东地委书记,军分区政委,鄂豫区党委组织部长。建国后,历任湖北省委宣传部长、省委副书记、省人民政府副主席,湖北革命大学副校长、校长,北京师范大学党委第一书记兼副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中共中央交通工作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副部长等职。曾当选为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1980年12月26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4岁。
人物生平
程坦(1907~1980年),新县人。1925年参加当地农民运动。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1927年11月13日,参加中国共产党湖北省委在黄安麻城两县领导的农民起义。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乡苏维埃主席。1932~1934年,任中共鄂东北道委秘书长,协同郑位三等坚持游击斗争。他总结和推广了大别山新型革命武装——便衣队的斗争经验。1933年冬,他在卡房胡冲举办了区、乡便衣队骨干训练班,便衣队多次打击敌人,配合了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八军游击战争
程坦任红十五军团政治部秘书长期间,配合红军政治教育,采用鄂豫皖流行的民歌《土地革命成功了》的歌谱,改编为“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在红十五军团小报上刊登后,很快在红军队伍中流传。以后经过不断修改,发展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
抗日战争爆发后,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程坦重返大别山区,发动民众,组织武装,开展游击战争。1938年秋,郝惊涛在段冲余家举办的训练班和鄂东地委书记程坦在楼子洼召开的黄麻经、安麻等县区以上干部会议所需费用都是由冯学明合作社提供,此外还运用合作社救济生活困难的抗日军人家属,为支持抗日战争和后方根据地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1939~1942年,任中共豫鄂边区特委书记。他针对新四军四支队留守处和抗日独立第六大队所处敌、伪、顽三面包围的恶劣环境,提出3条主张:(一)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坚持独立自主的抗战主张,并在这一原则下坚持抗日统一战线,做好统战工作,壮大抗日力量;(二)千万要提高警惕,防止敌、伪、顽的袭击和暗算,对各种谣言和诬蔑,坚决予以回击;(三)六大队应积极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敌伪、发动群众,壮大自己。
解放战争爆发时,程坦身患重病,在延安就医,后到冀鲁豫中央局党校学习。1949年春,任中共豫鄂区党委组织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程坦历任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长、省委副书记、省人民政府副主席、湖北革命大学副校长、校长、中共北京师范大学党委第一书记兼副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交通工业部、内务部副部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等职。1980年病逝于北京。
人物事迹
创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程坦在创作《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时,付出了大量心血,但他从不为自己邀功。新中国成立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最初注明的词作者是毛泽东,曲作者是李劫夫。
1959年,程坦在家请客吃饭,大多数客人是红二十五军政治部和红十五军团政治部的战友。客人们饭饱之后便唱起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这时,有一位客人提到:应该把程坦当年改编《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这件事说一说,写一写。程坦用浓重的河南新县口音阻止道:千万搞不得!“文化大革命”中,黄镇将赴美国担任中国驻美国联络处主任,程坦在家设宴为他饯行,吃饭作陪的全都是他红十五军团的战友。黄镇说,《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有程坦的功劳,应该公布于众。程坦还是那句话:不行不行!千万搞不得!“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唐天际提出一个议案,说《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是程坦改编的,建议为此正名。这个消息一传开,一时间不断地有人到医院采访病重的程坦。胡耀邦到医院看望程坦,开玩笑地说:“老程,看来你也活不长了,有什么事情要我办,快说吧!”程坦说:“还真是有事麻烦你,一是我不想进八宝山,想叶落归根,埋到老家的程家坟山上去;二是希望搞清《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的编作过程,以组织的名义确定我在编作这首歌中的作用,以免别人误解。本来想永远不提这首歌的事,但现在要采访我的人越来越多,逼得我不得不要求澄清历史事实,我不希望别人背后议论我是个骗子。”
直到1981年《解放军歌曲》杂志第3期发表了该刊采写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的产生》一文,第一次在媒体上公开报道了这首歌的编作过程,明确指出该歌的歌词编作者是程坦。
人物故居
程坦故居位于新县箭厂河乡黄贩村红显边村民组,距县城16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3公里。故居始建清朝末期,1932年红四方面军撤离大山后被国民党烧毁。1961年,程坦出资,由其四弟按原貌重建砖木结构房3间,建筑面积50多平方米。房坐北朝南,内墙用土坏砌成,右侧有2间耳房,由其四弟照看管理。
黄谷贩村红显边地势平坦,进村口有两口四方大塘,一条小路从塘埂中间穿插而过,塘埂两边各有一棵几百年的大枫树,需要两三个人才能围住,树干笔直,树冠如盖。村里有30多户人家,200多口人。村子房屋分排建造,错落有致,众多的二层楼房倒映水中,就像一幅青绿山水画。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15 08:49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