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墨,中国画技法名。指山水画用墨由淡而浓、逐渐渍染的方法。北宋郭熙《林泉高致》:“用淡墨六七加而成深,即墨色滋润而不枯。”作为一种技法和语汇,积墨在水墨画的发展及新面貌的形成上具有特殊重要性,尤其是在山水画领域。
中国画技法名。积墨,即层层加墨。指
山水画用墨由淡而浓、逐渐渍染的方法。这种墨法一般由淡开始,待第一次墨迹稍干,再画第二次第三次,可以反复皴擦点染许多次,甚至上了颜色后还可再皴、再勾、画足为止,使物象具有苍辣厚重的
立体感与质感。用积墨法,行笔要灵活,无论用中锋还是侧锋,笔线都应参差交错,聚散得宜,切忌堆叠死板。要注意第一次墨色与第二次墨色之间的差别,色度的浓淡相差略大一些,才能看得出笔痕,不至于干后糊涂一片。用得好的积墨法始终保持墨的光泽,积墨愈多,光彩愈足;如果干后出现灰色的死墨,积墨法就失败了。成功的关键决定于笔法,笔笔有力,行笔有度,墨色才能有神彩。总之,积墨法既要浑然一体,又要有笔迹墨痕可寻,墨色生动,光彩焕发,忌灰暗板滞。
积墨应先用
淡墨后用浓墨,多次积叠,或用干笔皴擦后用湿笔层加,所谓“由干入润,由润入干”,反复交替进行。积墨作画是绘画的一道难关,弄不好,脏,死,板,腻一塌糊涂。这种画法易传山水浑厚苍茫之气,画面耐看,但很难于掌握。总之,要掌握好先干后湿的墨色基本规律。对不同的浓淡层次,有的以湿笔为主,有的则以干笔为主。
用淡墨
渲染暗部,渲染时笔中的水分要适当多点,所谓干皴湿染,才显得有笔有墨。渲染时要用大笔触,待前一遍墨色干后在加皴加染,直到感觉充分为止。
作为一种技法和语汇,积墨在
水墨画的发展及新面貌的形成上具有特殊重要性,尤其是在山水画领域。墨的制造和应用源头久远,据史书记载,在环境装饰和画作书写上大量运用,应有制墨的工艺雏形,汉代已开始用松烟墨,但用途只限于墨色勾线;秦代尚黑,五代至两宋时期,笔墨服从于状物,山水画得到空前发展,尤以南方诸家在积墨的应用及表现上更加突出。
董源根据江南草木华滋,地势起伏平缓的特点,在使用披麻皴与点子皴相结合中已经更加有意识地运用积墨表现的优势,由淡入手,层层皴积,笔墨含蓄而深沉,给人以植被繁盛,气候润泽之感,米芾、
米友仁父子继承和发展。董、巨画风、画技,使积墨之法得到推进。
元代是文人画的高度繁荣期,更加强调以书入画,丘壑渐虚。笔墨渐盛,文人画家们认为绘画不但要描绘物象,更主要的在于表现物象的笔墨线条本身应具备各种讲究。 明代董其昌倡导的南北宗论奠定了文人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的主导地位和流派特征。
北宋
郭熙《林泉高致》:“用淡墨六七加而成深,即墨色滋润而不枯。”元代
黄公望《写山水诀》:“作画用墨最难,但先用淡墨积至可观处,然后用焦墨、浓墨分出畦径远近,故在生纸上有许多滋润处。”清代
恽格《南田画跋》:“昔北苑尝写风溪谷雨,峰峦晦明,树石林泉,烟霏云绕。又画落照图,近视若无物,远视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返照之色。巨然宗之,每积墨数十层,空淡若无墨,峰峦云雾,无迹可寻。”现代
黄宾虹《画法要旨》:“
积墨法以米元章为最备。浑点丛树,自淡增浓,墨气爽朗,此天所不能胜人者。思陵(赵构)尝题其画端云:天降时雨,山川出云也。董思翁书,‘云起楼图’,谓元章多钩云,以积墨辅其云气;至虎儿(米友仁)全用积墨法画之。”
潘天寿谓:“积墨须在杂乱中求清楚,清楚中求杂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