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阳信鼓子秧歌),山东省
阳信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据《滨州文艺术志》记载,阳信鼓子秧歌产生于公元六百二十四年的前唐时期,清朝乾隆年间在阳信县西部洋湖、温店等乡镇广为流传,被当地群众称为“大秧歌”、“武秧歌”。
鼓子秧歌的起源在阳信县西部有这样一种说法:先有灵宵阁,后有大秧歌。灵宵阁建于明万历年间,是当时阳信县最大的古建筑群。每年正月十六为古庙会,来自惠民、商河、无棣、庆云、济阳等县的商客云集于此,烧香还愿热闹非凡。离灵宵阁向东不远便是武定府(惠民县城),在当时城外有兵营,每年正月十五将士们也来庆贺,他们手拿兵器摆成阵法,场面宏伟壮观,舞姿粗犷豪放,动作健美大方,节奏激情强烈,舞到高潮,三教九流、和尚道士也加入其中,逐渐形成了有一定形式和内容的鼓子秧歌,并在阳信县不断发展壮大。
舞蹈特色
表演形式
阳信鼓子秧歌表演形式分路行片和跑场子(也叫跑花)两部分。
路行片又叫跑街管子,是舞队在行进中或进入场地之前的舞蹈。全体人员依伞、鼓、棒、花伞、花的顺序排成两列纵队。在头伞的率领下,走着蒜辫子花(也叫拧麻花)向前行进,表演至高潮处,所有的伞进中心,变成三路纵队,威武壮观,气势磅礴。
跑场子也叫跑花,是表演的主体,即在广场中变出各种阵法,表演形式十分丰富。一般常用的“花”有单十字街、双十字街、九龙盘玉柱、二虎把门、迷魂阵等四十多种。
角色分工
秧歌队的主要角色是伞、鼓、棒、花(女角),由于舞蹈主要是跑出各种战阵队形,因此组成一个秧歌队不能少于32人,多则上百人到几百人。
关伞也叫“丑伞”、“武伞”,意为帅旗,是由古代帝王出巡用的“华盖”演变而来。扮演者左手持伞,右手持牛骨牌。传统的设置方法为4人。两名老生打扮,两名壮士打扮。这种角色在秧歌队中起领队作用,尤其是排在右排第一位置的头伞,负责全面的指挥,演出中的进程与变化都由他来发号施令。
花伞也叫“文伞”,扮演者左手持伞立插腰间,右用持药铃或铜铃。在演出中,他们的任务是领“花”。一般的设置方法与头伞数目相等,位置在队伍末后。
鼓子是秧歌队中的主体角色,扮演者左手持鼓,右手持鼓锤,以武生打扮,原由一手执值,一手持刀演变而来,鼓子的数目一般为伞的四倍,二倍、三倍亦可,但必须是双数设置。
棒扮演者的扮相是马童,多为古代的短打武士打扮。双手各持约50厘米长的木棒(由鞭演变而来),他的设置数目一般少于鼓子,但也必须是双数。
花扮演者人数可多可少,但不能少于鼓子的一半,必须是双数。其扮相为舞女打扮,右手持扇,左手持绸巾。
外角为丑角打扮,一般为4人,可根据情况或多或少,但必须是双数。外角的表演一般是风趣、幽默,之后也加进了宣传政策、方针的内容。
风生以三花脸扮相,手执拂尘,跟随头伞后面为随从。
探马的任务是负责通信联络工作,为前站联系,不参与表演。
音乐特点
阳信鼓子秧歌的主要伴奏乐器是大鼓和大锣、手锣、钹、大镲、小镲等。其中直径一米的大鼓是整个舞蹈的伴奏核心乐器。鼓点主要有节奏较快的“三点子”、节奏缓慢的“五点子”和节奏中速的“七点子”。
服装特征
阳信鼓子秧歌角色有多种,不同角色服装造型不同。
花伞:戴软额子或戴凉帽,戴发鬏。穿箭衣,扎大带,快靴。
丑伞:戴发卷,插英雄花,穿打衣,扎靠牌,快靴,系大带。
棒:戴硬罗帽,穿紧衣丝靠,打鞋。
鼓子:戴包头,插排镜,插英雄鬓,穿打衣丝套,扎腰匝,快靴。
花:包头,头上系花,扎腰包,上衣为中式偏襟褂,下穿彩裙、彩鞋。
表演道具
阳信鼓子秧歌的表演道具有鼓子、鼓槌、花伞、铜铃等。
鼓子:鼓面直径30厘米,鼓帮高约20厘米,鼓帮上装饰穗头。
鼓槌:长40厘米的木棒,木棒尾部系两块红绿方绸。
花伞:用直径65厘米、边高4厘米的木圈,外圈边上装两圈排须,木圈顶用花布封顶,伞杆长100厘米。
铜铃:两个长圆形铜铃,用绳穿住铃尾,使铜铃相连。
丑伞:与花伞相同,不同处只是伞杆长80厘米。
牛骨板:用牛前腿的膀肩锯成三角形的板骨。板骨面宽15厘米、长25厘米,在宽面上打两个小孔,用绳各拴两个铜钱,尾部拴两块红绿绸。
棒:两只50厘米长的木棒,红白色相间,两端系多种颜色的布条。
布袋:用红布做成一三角形小布袋,布袋内装上一圆形酒盅,布袋上面系一长带、彩扇、彩巾。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阳信鼓子秧歌人数众多,组织严密,形式完整,舞技强悍遒劲,阵式磅礴恢弘,既寓藏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感,又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当地历史文化资源有重要意义。
传承状况
阳信鼓子秧歌在新时代背景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村子里会跳秧歌的人逐渐减少,阳信鼓子秧歌的传承出现后继无人的局面。
保护措施
为使阳信鼓子秧歌薪火相传,不断发扬,洋湖乡中小学专门开设了鼓子秧歌课程,将鼓子秧歌的相关情况汇编成《爱我家乡》的校本教程,并聘请技艺精湛的鼓子秧歌民间艺人为指导教师,向学生们传授原汁原味的鼓子秧歌。
山艺舞蹈学院多次对鼓子秧歌进行调研采风,学院根据在各地调查研究的非遗舞蹈整理编写了《我的家乡·我的舞蹈》,详细记载了阳信鼓子秧歌的起源发展传承和现状。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阳信县文化馆获得阳信鼓子秧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秧歌(阳信鼓子秧歌)项目保护单位阳信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7年2月7日,阳信县举办了“2017中国·阳信鼓子秧歌文化艺术节”,阳信鼓子秧歌参与表演。
2018年2月26日-28日,在洋湖乡府前广场,阳信鼓子秧歌进行了集中汇演。
2019年2月11日,阳信千人鼓子大秧歌在阳信县商务中心广场盛大开场,阳信千人秧歌队伍带来了鼓子秧歌、高跷、旱船、落子等表演。
2019年2月15日-2月18日,山东省阳信县举办了中国·阳信第六届鼓子秧歌文化活动,阳信鼓子秧歌参与表演。
荣誉表彰
1979年,阳信鼓子秧歌在山东省举行的民间舞蹈汇演中获得优秀演出奖。
1980年,阳信鼓子秧歌在惠民地区举办的民间艺术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1990年,在山东省广播电视台举办的“童乐迎春文艺晚会”中,阳信少儿鼓子秧歌获得优秀节目奖。
2018年9月,阳信鼓子秧歌在第四届“乐生活·常青藤杯全国中老年优秀文艺节目邀请展”中获得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