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川,指甘肃省
永登县东部和
皋兰县之间的山间盆地地区,面积约 470平方公里,南北长40公里,东西最宽处16公里。地理上属断陷盆地。盆地内主要为洪积平原所占据,东西南除局部露出第三系红层外,多为第四系黄土覆盖。地势平坦,农地集中连片,是永登县乃至兰州市的重要土地资源,但本身水源缺乏,自1994年引大入秦全线通水后,成为甘肃最大的水利自流灌区之一、永登县的“米粮川”,是甘肃省的国家商品粮基地之一。2010年起,兰州市筹划在此建设“
兰州新区”,成为兰州新区建设的核心区。
位置境域
秦王川盆地,位于甘肃省
永登县与
皋兰县之间,面积约470平方公里,南北长40公里,东西最宽处16公里。在地形上属乌鞘岭南坡的断陷低地,地势北高南低,海拔1850~2300米,属永登县
上川镇、
秦川镇、
中川镇3镇(原西槽、秦川和古山三乡),其东北部边缘一小部分属皋兰县
西岔镇(原西岔乡)。
地理环境
地质地貌
秦王川断陷盆地形状为倒三角形,其北部主要是由早古生代变质岩系构成的近东西向延展的石质山地,东部、东南部为西北——东南向伸展在皋兰县境内的黄土梁和川,西部为永登县境内的黄土丘陵区,即是杨坝涝池——高山梁——皋兰山东南方向延伸之背斜状隆起带。
断陷盆地的基底为古生代变质岩,其上沉积了早白垩世和第三纪红色砂砾岩层,在红色砂砾岩层之上又沉积了30-40余米厚的一套以沙、碎石为主的全新世冲积、洪积层。据地形特征及新构造现象推侧,秦王川断陷盆地是在中、新生代断陷的基础上,在全新世又进一步断陷而成,所以是一个东西两侧有隐伏断层的最新的断陷盆地。
盆地的海拔在1850-2300米之间,周边高程变化在1940-2400米间,相对高差在50-100米之间,地势北高南低,北部海拔2200-2300米,南部1800-1900米,纵坡比降10‰左右,地势平坦,属山间盆地。断陷盆地内又有马鬃山(2106.8米)、五道岘(2118米)、尖山庙(2017.5米)——周家梁(1950.1米)、何家梁(1969米)——华家梁(1838米)、中川(1986.9米)等近南北向的低短山梁将盆地分割为近南北向的条带,盆地东、西两侧边缘地势相对较低,为近代排泄洪水之沟槽。总之,盆地内部地势平缓,相对高差不大,多为几米,最大约45米,几乎无流水割切现象,实为毛毛山——寿鹿山以及兰州地区北部石质山地的一山前冲、洪积平原。
气候水文
秦王川地区的地表水,南侧有黄河流过,但灌区高出黄河水面由南部的350米至北部的00米;西侧有黄河一级支流庄浪河(古称丽水),年径流量仅2亿立方米,远不能满足秦王川地区发展农业灌溉用水的需要。
南部有李麻沙沟,亦名碱沟,位于永登县东部,是天祝藏族自治县毛毛山南麓的四泉沟、正路沟及秦王川盆地洪水的出水口。李麻沙沟自西槽以下才进入谷地,向南至树屏开始才有冲沟出现,并有地下水补给,成为间歇性的河沟。至甘家滩以南入皋兰县境,再南经兰州市安宁区沙井驿,注入黄河。李麻沙沟长22.5公里,流域长104公里,流域面积995.5平方公里,年径流量354.8万立方米,流经永登县的西槽乡、树屏乡。由于矿化度高,水质差,无法利用。
秦王川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属盆地承压水,分布在盆地中、南部中新统咸水河组的砂岩及砂砾岩中。含水层顶板埋深50-100米,含水层厚50-100米,承压水头埋深小于50米,局部可达60米,单井涌水量多为100-500立方米/日,最大可达357立方米/日,矿化度一般为1-4克/升。
秦王川地区,属温凉半干旱气候区。多年平均降水量285毫米,年蒸发量1888毫米;年平均气温5.9度,最高气温34.4度,最低气温-23.1度;年平均无霜期167天;最大风速每秒20米;最大冻土深度1.46米。年日照2100-2700小时,年总辐射4605.5~5442.8兆焦/平方米,年平均气温5.5-8.0℃;极端最高35℃,极端最低-28℃,平均日较差12-14℃,≥0℃和≥10℃的80%保证率的活动积温分别为2700-3100℃和2000-2600℃。生长期226-249天,无霜期112-140天,年降水量260-450毫米。光能丰富,气温日较差大,热量能满足糜谷的需要。
社会经济
社会历史
秦王川一带历史悠久,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先民在此狩猎、放牧制陶,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为羌戎之地,秦统一中国后归秦。西汉时属金城郡,永登县、皋兰县为其辖地。隋代设广武县、金城县,属兰州总管府,废府复郡后,仍属金城郡。唐亦为金城郡治。唐后期与五代时,因为永登地为河西走廊东部门户,兵家必争,东晋时期前凉、前秦、后秦、后凉、南凉、北凉都曾经攻占此地。后为吐蕃辖地。元至元元年(1264年),永登境内设庄浪县,归永昌路管辖。明、清时期,永登县西部、南部一带,为连城土司辖地,皋兰属兰州。明洪武五年(1372年),将庄浪县改为庄浪卫。自明初至民国改土归流,永登县归鲁氏家族统治。清代设平番县,民国2年(1913年)归河西道,民国3年改属甘凉道,民国16年废道,归兰山行政区。清代乾隆三年(1738年),秦王川东部设皋兰县。民国17年,秦王川西部的平番县改为永登县。建国后大都分时间隶属兰州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乡镇建制屡有变更,到2008年,秦王川地区西部大部分属永登县
上川镇、
秦川镇、
中川镇3镇管辖,其东北部边缘一小部分属皋兰县
西岔镇所辖。有村建制157个,其中永登县151个村;皋兰县
西岔镇6个村,人口28.6万人。其中,中川镇,至2005年,辖19个行政村,73个村民小组,1个居委会。镇内总人口3.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510人,非农人口733人。秦川镇辖21个行政村,5.1万人,其中移民村10个,移民点12个,约2.1万人。有回、东乡、藏、土族等少数民族3300余人。上川镇辖15个村民委员会,64个村民小组,7057户,2006年底,全镇总人口约2.7万人。西岔镇有阳洼窑、岘子、团庄、漫湾、陈家井、西岔、铧尖、段家川、五墩、四墩、火家湾、中川、山字墩、赵家铺、窝窝井15个行政村 。镇政府驻地西岔村。
产业概况
秦王川内各乡镇发展较快。中川镇是省列发展改革试点镇之一,是拟建中的兰州空港卫星城。兰州空港经济循环园和省秦王川农业高科技产业开发示范基地设立在镇区南部和中东部。兰州空港循环经济产业园规划面积10.04平方公里,已完成启动区4000多亩土地的征地拆迁工作,园区内有9.38公里的“两横三纵”主干道路,配套有1座110千伏变电站,正在建设库容为近90万方的尖山庙调蓄水库,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在加紧配套建设当中。2006年园内已建设落户的项目有年产5万辆轿车的兰州吉利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省秦王川农业高科技产业开发基地引进建成了年生产能力2万吨啤酒专用糖浆的兰州宝瑞生物制品厂和年生产3万吨啤酒麦芽的中川麦芽厂两家加工企业。
秦川镇是省列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于2000年7月撤乡建镇,镇政府驻地五道岘村是省列小城镇建设的中心规划区,同时也是“秦王川”地区商贸流通的物资集散地。小城镇中心规划区面积8.1平方公里,城镇区常驻人口1.1万人。2006年镇区有各类企业21家,其中加工企业10家,建材企业4家,其它类型企业7家,年经营收入8950万元以上。1990年-2006年,小城镇建设已累计投资5000万元。镇区内注入商贸流通社会资金达5000万元,成交额连年上升,2006年达到9000万元。个体经营户由1990年的300家发展到660家,从业人员2000余人。2006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11006万元。
上川镇,矿产资源主要为金、铜、锰、石灰石等。2006年有非公有制企业15家。主要有华悦综合养殖有限公司、丰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永泉碳化硅有限公司上川分公司等企业2006年底,上川镇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12831.7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8060万元,农业总产值4771.7万元。粮食总产量865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23元,比1990年的360元净增1663元。以镇政府驻地黄茨滩村为中心的商贸一条街初具规模。
西岔镇,地处秦王川的东南侧,地势较为平坦,属半山半川区。2005年,被兰州市发改委列为重点示范小城镇。2005年,农业总产值6731.42万元,乡镇企业增加值23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60元。境内有企业262家,其巾农业“龙头”企业2家工业企业57家。兰同岔、同源等铁合金厂等生产的75#硅铁远销晶本、韩国及东南亚同家,为县内外汇创收企业和税源大户。
农业生产
秦王川是兰州地区地势平坦、面积最大的盆地,秦王川一带,就有旱砂田和荒地100多万亩。但这里降水稀少,年降水量178.6毫米,蒸发量大,冬春又多大风,气候干旱,农业生产仅有少量的砂田,产量很低,随着“引大入秦”水利工程的竣工,秦王川的干旱面貌得到改变。
区内农业种植以粮食为主,油料、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所占比重较小。由于干旱少雨,人少地多,耕作粗放,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1984年,粮食平均亩产59公斤,总产量5100万公斤;总收入5036万元,其中农业2503万元,林牧业477万元;余为副业及其他收入,人均收入178元,属贫困地区之一。2008年尚有5万人口、7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未解决。
省秦王川农业高科技产业开发基地,已完成基地内5公里的主干道硬化、绿化等工程,建成综合试验楼、马铃薯II培中心、专家楼等工程。并开展了一批马铃薯育种、二代日光温室、喷滴灌等农业技术试验示范项目。此外,镇内有省秦王川奶牛试验场、西北驼鸟繁育中心、润通猪场、正大养鸡场等养殖企业5家;中川林场、生态园林园等荒山绿化及种苗繁育企业8家。已形成4万亩啤酒大麦、5000亩饲草、4000亩大接杏和8000亩玫瑰种植基地。
秦川镇在农业生产方面,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中心,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订单农业。2006年底,种植小麦6000亩,啤酒大麦4万亩,日光温室设施农业1500亩,累计造林2.7万亩,粮经饲比例68:28:40畜牧养殖发展初具规模,全镇奶牛存栏247头,肉牛存栏689头,肉羊存栏3200只。2006年,农业总产值6211万元,较2001年增长60%。粮食总产量达到2100万公斤,较2001年增长11.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48元。
上川镇有耕地面积120366亩,其中水浇地18386亩。农业以种植小麦为主。2006年,全镇建成8000亩防护林、5600亩生态林、1000亩无公害蔬菜、16000亩饲草、7000亩啤酒大麦、200头奶牛示范基地和4万只肉羊示范基地。
西岔镇漫湾、陈家井、西岔等村主要以高原夏菜为主。已形成阳窑绿色无公害蔬菜、陈家井千亩高标准设施蔬菜、明子村特色农业产品高原夏菜生产示范基地3个,种植面积1.4万亩。
新区建设
2010年8月,甘肃省委常委、兰州市委决定把兰州新区的“主战场”选定在永登县的秦王川。
2012年8月20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兰州新区的批复》,批复甘肃省《关于设立兰州新区的请示》,同意设立兰州新区。由此,兰州新区成为西北第一个国家级新区,也是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重庆两江、舟山群岛四个国家级新区后,中国第五个国家级新区。
2010年,甘肃省启动修建兰州至中川的城际铁路,规划市区通往中川的快速通道,进一步改善秦王川的交通基础条件。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到2017年,秦王川已经落地建设了一批产业项目,初步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
风沙治理
自明、清乃至民国以来,人们为压砂造田,在秦王川挖出大小不等的砂坑2000多个,砂田占据了秦王川的大部分平畴山梁,面积近1000平方公里,形成了地球上最大的人造沙漠。1994年10月引大入秦主体工程建成通水后,历经数年刮砂平田配套,秦王川人造沙漠在地球上消失,变成了渠路林田纵横交错的水浇地,成为甘肃“粮仓”。
特别是永登县石门沟流域,隶属秦川镇,位于秦王川的东北边缘,海拔2064米~2247米,总面积19.85平方公里,其中非生产用地占49.8%。自然条件差,荒山秃岭,山石裸露,植被极为稀少,干旱少雨,人畜饮水困难。年降水量240毫米(一般为160毫米左右),年侵蚀模数为800吨/平方公里。风沙灾害极为严重,每年3月~5月的季风可达8级以上,侵害良田,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群众生活困难。流域内有一个村,4个社,共286户,1581人,农地为0.831万亩(绝大部分为砂田)。从1970年开始,发动群众,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坚持大力植树造林,防风固沙,起老砂压新砂田,使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1982年,列入市、县小流域治理计划,坚持按规划治理,以营造防风固沙林和基本农田建设为主(砂田起老更新),合理配置其他治理措施。至1986年流域内累计完成基本农田0.738万亩,防风固砂林达到0.217万亩荒山改良0.18万亩累计治理面积达7.57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68.7%,打水窑712眼,挖涝池3个。通过治理,有效控制了风沙危害,保护农田0.8万多亩;粮食产量显著增长,人均粮食由治理前的110.5公斤提高到691公斤;解决了群众的饮水困难,治理前正常的生活用水需到5华里以外去拉运,治理后户均有水窑2.5眼,集体建涝池3个,可蓄水2700立方米。1989年通过了兰州市、永登县相关业务部门的验收。
区内交通
兰州国际航空港中川机场坐落中川镇境内,兰州至中川高速公路和省道201线纵贯中川镇南北。120省道705、201线纵贯全境,县道马秦公路、满秦公路、中保公路辐射秦川镇全镇。
相关传说
压砂造田的传说,很早以前,秦王川野生植物丛生,野兔、跳鼠等动物频繁出没,是侠客落草、猎人围猎的地方。有一年,甘肃大旱,秦王川的草木也枯黄不接。有个叫华三的农民流浪至此,因为饥饿爬在地上寻觅食物。他看到跳鼠挖洞抛出的小砂堆堆上,野草长得格外丰茂,灵机一动,想出了挖砂造田的办法。于是,华三靠挖老鼠仓取食,叫来家人,开始挖砂造田。并从陕西化来小麦种子,播种希望。第二年,华三的“闯庄稼”,长势很好,收获了第一袋粮食。自此,华三一家在秦王川落户。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秦王川有了炊烟和人家。也有了渐渐扩大的砂田。
甘露池的传说,古代有位将军在甘露池安营扎寨,练兵驯马。不知过了多少年,将军走了,这块地上的马粪铺成了厚厚一层。人们把这块地开耕成田地,庄稼长得特别好。天旱时别的地方没水吃,可这里有个涝池的水长年不干。因此,人们传说:这地方的庄稼长得好,涝池水不干全是神仙降下的甘露的好处。以后,人们就把这块地方叫成甘露池。另有一种传说:这块驻扎过的那位将军名叫甘露,为了饮马在这里挖了个涝池,他走后,人们把这涝池叫成甘露池。
水利设施
调蓄水库
为解决秦王川兰州新区供水,兰州市主要是利用原有引大入秦工程,通过水库供水。向新区供水的调蓄水库有3座,总库容829万立方米,年供水量2861万立方米。其中:
山字墩水库库容110万立方米,年供水量800万立方米,距新区中心区3公里,主要为新区居民区供水;尖山庙水库库容104万立方米,年供水量800万立方米,距新区中心区11.5公里,主要为新区行政区供水。石门沟水库大坝高45.44米,坝顶长256米,距离兰州新区中心35公里,总库容为700万立方米。将为构建多元化供水新格局,为“中心带动”战略、兰州新区开发建设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
引大入秦工程。引大(大通河)入秦(秦王)灌溉工程(简称引大入秦工程)是一项跨流域引水的大型自流灌溉工程。该工程将发源于青海省的大通河由天堂寺引水东调,跨庄浪河灌溉秦王川地区。秦王川位于兰州市以北60公里,在永登县庄浪河以东,泉兰县以西,面积约2820平方公里。总投资10.65亿元。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陕甘总督升允派泉兰绅士王树中等,前往永登县境察勘庄浪河及松山一带之红嘴河、(黑)马圈河,欲将大通河引导灌溉秦王川田地,即后来引大人秦工程之先声,终因水势、山形悬隔万难成功,遂止。民国29年(1940年),黄河水利委员会完成了引
庄浪河入秦王川的《秦王川渠工程计划书》。1956年4月14日永登县最大的引庄浪河水入秦王川的自流引水渠道——东干渠正式开工兴建。1976年11月25日正式开工兴建,1981年3月缓建。1985年8月,引大入秦工程建设管理局筹备成立。同时,与日本国株式会社熊谷组签订承建盘道岭隧洞工程合同协议书。1986年9月13日,隧洞掘进,正式开工。1987年7月世界银行为引大入秦工程贷款1.23亿美元(当时折合人民币4.56亿元),决定引大入秦工程全面复工,并实行国际和国内公开招标承建。1997年全部建成。引大入秦全部工程系统包括引水枢纽及总干渠、东一干渠、东二干渠支渠及斗渠以下的田间配套工程,属国家大型二级水利工程。地震设防裂度采用7度。引水枢纽位于天祝县天堂寺
大通河峡谷克拉沟以下400米处,为一低坝引水枢纽。
自1996年引大入秦主体工程完成后,两市(兰州、白银)四县区(永登县、皋兰县、景泰县、白银区)共计30余万人口从中受益。
尖山庙调蓄水库,位于永登县中川镇何家梁村西北1.5km,地处引大灌溉工程东一干灌区内,是一座注入式调蓄水库。工程主要任务是在保证3000亩耕地灌溉的同时,为甘肃省秦王川农业高科技示范基地以及兰州中川机场生产、生活及绿化提供用水。水库总库容104.2万立方米,调蓄供水量300万立方米,属等(2)型工程。主要建筑物包括主坝、副坝、放空洞、输水管、引水渠道及供水管道等。工程拦水坝坝型为均质土坝。主坝长780米,坝高16米,副坝长280米。
尖山庙水库主体工程于2007年建成,2008年一次蓄水成功运行。尖山庙水库为城镇供水,年可调节水量350多万立方米,经济效益较好。2012年开始供水。尖山庙水库是引大入秦工程中川卫星城供水项目是引大供水结构调整的首个建设项目,尖山庙水库的正式供水,将为兰州新区提供安全、可靠、稳定的水资源支撑。
石门沟水库,为峡谷型注入式水库,总库容为700万立方米,年供水能力3500万立方米。是引大入秦工程供水结构优化调整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也是为兰州新区开发建设提供重要水资源支撑的骨干工程。农灌面积稳定在30万亩左右,生态面积达到15万亩,农业和生态部分水量配置达到1.6亿立方米,实现农业、生态灌溉收益2500万元。
石门沟2号、3号水库,总库容达1375万立方米。水源引自引大入秦工程东二干渠,工程由引水工程、挡水工程、供水工程等组成。于2014年12月开始进行大坝填筑。石门沟2号、3号水库,位于兰州新区秦川镇石门沟支沟大麦沟和陶家沟内,是两座联合调节的注入式水库。整体工程预计将于2016年10月工程建成运行。两座水库与已经建成运营的石门沟1号水库形成总库容2000万立方米的石门沟水库群,将为兰州新区的发展提供更加稳定充足的水源保障。
山字墩水库,位于皋兰县西岔镇火家湾村南侧,水库从“引大入秦”东干渠甘露池分干渠二分支取水,修建420米的引水渠入水库,为自流注入式水库,是皋兰县氟病改水两岔川集中供水工程的水源、工程。2002年开工,2003年10月建成并投入运行。设计水流量为0.9立方米/秒。水库总草容120万立方米。水库为长方形开挖式,长418米,宽380米,深10米。输水管道沿线西岔、石洞两乡镇11个村群众用上了安全卫生水。
另外,为满足“十三五”和今后兰州新区用水,还规划设计的供水项目——跌马沟水库位于永登县柳树乡清水村,规划从东二干渠35.5公里处引水,引水渠长8.9公里,规划库容约4000万立方米,年蓄水量2亿立方米,估算投资8.6亿元,水库到兰州新区中心区域直线距离23.7公里。2012年7月开始蓄水。
灌区工程
庄浪河东干渠,位于永登县城东南。渠首建在满城南门,引庄浪河水向东入渠,至呆兰县西岔乡四墩子村;以灌溉县城以东及秦王川盆地耕地为主。工程自1956年开工,1976年全线衬砌贯通,历经21年,分三期建设完成。东干渠自永登县城南3公里的满城庄浪河左岸引水,渠首进水闸底设计高程2058.5米,沿庄浪河阶地向东行约8公里。越过甘新公路、兰新铁路至长涧沟,进入东山黄土丘陵区。渠线跨越50多条大小涧沟,穿过36处山岭,于西槽乡陈家井村进入秦王川盆地,再东行至华家井村达泉兰县四墩子,全长58公里。设计流量8立方米/秒,正常运行期已达到5.41立方封毛/秒;设计灌溉面积10.28万亩,已达到有效面积7.40万亩,保灌面积2.95万亩。至1990年底,发展有效灌溉面积73015亩,其中,保灌面积36919亩(最高年份1976年、1979年,实灌发展到10万亩)灌溉面积计划发展到20万亩(东山8万亩,秦王川12万亩)。
秦王川灌区,主要包括中川、秦川、上川三个镇,辖55个行政村、226个社,2.6万户,总人口10.07万。灌区总面积785.53平方公里(117.82万亩),耕地面积49.6万亩,其中,水浇地33.4万亩,平均海拔2100米,年降水量270多毫米。
永登县东干渠,在庄浪河左岸引水,设计引水流量8立方封毛/秒。因受河道天然来水量不足的制约以及工程本身存在的问题,实际最大引水流量5立方米/秒,有效灌溉面积10万亩。此外,还有一些小型塘坝、部分井灌和引洪漫地,共计水地面积11万余亩。大部分耕地为铺砂地和旱地。
引大入秦灌区,以秦王川盆地为主,包括总干渠及干渠沿线的丘陵区和河谷川台地。依据水资源平衡分析,庄浪河沿线的老水地4.86万亩,也列入引大入秦灌区内。规划灌区总面积86万亩,每年从大通河引水4.43亿立方米。
名称由来
据《兰州新区官网》《兰州政协》文章,目前有据可查的历史文献中,秦王川地名最早可见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陕西全图》,距今已有350余年。民国抄本《永登县志》明确将秦王川归在“古迹”条目,而据此又可将秦王川地名有据可查的历史追溯到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成书、时任巡按陕西监察御史张雨编撰的《边政考》之《庄浪图》,距今已有470余年。究其渊源,秦王川地名历史或可追溯到更为久远的先秦或隋唐时期。
民国抄本《永登县志》记载:“秦王川,一名黑川,在城东南一百四十里,日色出时隐隐如海市蜃楼,移时即息。”且明确将秦王川归在“古迹”条目。又载曰:“黑川,城东南一百四十里,无水。”此处“城”即指永登城,可见,秦王川即黑川,黑川即秦王川。又因秦王川每值晴晓雨霁,常见城郭楼台,人马旌旗,类似海市蜃楼,历史上的秦川幻境,为古永登八景之一。
薛举屯牧说
薛举,河东汾阴(今山西省万荣县)人,隋朝末年割据群雄之一,金城校尉薛汪之子。《旧唐书·卷五十五·列传第五》《新唐书·卷八十六·列传第十一》对其及其事迹均有记载。薛举是隋朝末年起事自称西秦霸王,即在隋大业十三年(617年)金城郡太守郝瑗于府中“置酒飨士”时揭竿而起,且于二月即率兵攻克枹罕(今甘肃临夏)、鄯(今青海乐都)、廓(今青海化隆)等地,同年七月举僭号于金城,后即迁都秦州,并于第二年,即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七月转战关中一带。
首先,薛举称霸后在金城一带前后不过一年,且一直在征战途中,其对秦王川地区的影响最多“旋风式”的,来的快,去的也快;何况薛举起事当年即迁都秦州,其大本营理应随迁,军事辎重兵员马匹等亦当在秦州一带,时间跨度不及一年,对地广人稀的秦王川影响实则有限。
其次,屯牧之事非一朝一夕能成,薛举又如何短时间内在秦王川一带屯牧,又对后世产生如此影响呢?况且隋唐以来,整个中国西北地区正经历近百年尺度的干旱期,秦王川亦非水草丰美的屯牧之地,又如何给薛举大军屯牧放马呢?
第三,薛举父子初起事时,赈济放粮,多少还有点民众观念,但当大批百姓追随起事后,私欲膨胀,只顾自已称王称帝,甚至变成杀人魔王。《旧唐书》载:薛举“每破阵,所获士卒皆杀之,杀人多断舌割鼻,或碓捣之”,其子薛仁杲更是“所至多杀人”,如此嗜杀成性的武夫,却驱使百姓为其夺天下而卖命,致数以万计的人死于战火,后世怎么可能以其名号为地名呢?
第四,可查史料均记载薛举自称“西秦霸王”,其意与项羽自比,称霸王、做皇帝,可并无任何史料记载其自称“秦王”。因为此时名震天下的秦王正是薛举的强劲对手唐高祖李渊之子李世民,其更不可能与李世民争夺“秦王”这个名号。
此外,在薛举真正起事的兰州城留有其历史遗迹,比如,今城关区张掖路246号即其府址,今桦林坪(古称“古峰山”)有其所置祖茔、家庙遗址,俗称桦林坪为薛王坪。
由此可见,薛举其人其事远不是今人一厢情愿的说法,其自称西秦霸王无疑,但要让百姓后世用薛举的西秦霸王称号作为秦王川地名,还为其建庙祭祀,怕是仍有待商榷。
晴望川说
2011年的一则新闻报道说“有学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今天的秦王川在隋朝以前叫晴望川。据有关史料记载,古时因秦王川这一块地势平坦,平川绵延数十里望不到边际,而在晴天远望时,常常会看到海市蜃楼的环境。因其宽阔空旷,古人在给这片土地取名时就早作晴望川,意思是天晴方能望见川之雄阔。”该报道还提及,薛举屯牧后“晴望川”改名为“秦王川”。
报道所提“有关史料”应是“《清永登县志》”,即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张玿美所撰《平番县志》。据笔者查证,民国抄本《永登县志》就是综合清代甚至更早的史料所编修,仅有秦王川相关记载,原文是“秦王川,一名黑川,在城东南一百四十里,日色出时隐隐如海市蜃楼,移时即息”,且将秦王川归为古迹条目;“黑川,城东南一百四十里,无水”,归为山川条目。民国抄本《永登县志》与乾隆年间《平番县志》所载一致,但均未见“晴望川”相关字眼或说法。
《平番县志》中能与“晴望川”相关联的唯一记载,是清人杨维昶所作《黑川孽牧》一诗中“春融佳气霭晴川,翠色芊芊笼碧烟”这句诗。结合诗意来看,此处“晴川”应指“平原、平川”之意,应非“晴望川”的意思,古诗中类似此种写法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有“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等。
可能有人为附会“晴望川”说,将古永登八景的“秦川幻境”说成了“晴望幻景”或“晴川幻境”。“秦川幻境”是说秦王川一带地势平坦开阔,在天气晴朗时常出现海市蜃楼之幻境,故言之。
此外,所谓“相传秦王川在隋朝以前叫作晴望川,因薛举屯牧改称秦王川”之说,更是无任何历史记载佐证,民间也无此类传统说法,是近些年来新出现的一种说法,当为讹传也。
李世民说
据史料记载,薛举父子率军攻入关中后,曾与李世民大战过几次,让人惊奇的是战神李世民竟然吃过败仗。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七月,李世民和八总管统兵4万前往高墌(今陕西长武一带)迎战薛举父子。不料紧要关头李世民忽然得了疟疾病,指挥权交到了行军长史刘文静、司马殷开山手中。疾病缠身的李世民不能亲自指挥作战,便给刘文静、殷开山交待不可轻敌恋战,应坚持打持久战,等到敌军粮尽之时可一举拿下。但奈何此二人求功心切,又轻敌冒进,结果被薛举父子击败。这就是著名的浅水原之战,这一战是李世民作为主帅最严重的一次败仗。
同年八月,薛举之子薛仁杲再次举兵进攻,唐朝仍以李世民为帅,领兵与薛举父子作战。这一次李世民亲自坐镇指挥,深挖壕沟、高筑城墙,摆出一副死守防御的态势,“坚壁不动”。双方对峙两个多月后,薛举父子粮草殆尽,军心动摇,部分将领甚至临阵倒戈投奔李世民了。巧合的是,就在双方对阵期间,薛举突然亡故了,后由其子薛仁杲继续率军作战。眼看战机已到,李世民巧用战术,多向出击,薛军大败,薛仁杲出城投降。
《旧唐书·本纪·卷二》有这么两处记载,一是“太宗曰:且其兵众皆陇西人,一败披退,不及回顾, 散归陇外,则折墌自虚,我军随而迫之,所以惧而降也”,二是“贼徒荷恩慑气,咸愿效死。”这第一句话的背景是薛仁杲出城投降后,李世民与一众干将讨论取胜原因时说,虽然唐军已攻破城池,但如果不快速追击,让溃散的敌军再折回来,那就不好收场了;何况敌军兵众都是陇西人,战败逃散,来不及回顾,败逃到陇外,则折土庶城自然空虚,我军随后压下,所以恐惧而投降。第二句话是说投降唐军的敌军兵众感恩并慑于李世民的威势,都愿意以死报效。如此看来,李世民在此战中一是讲究策略,没有将逃出城的陇西兵众赶尽杀绝,而是放其生路;二是投到自己麾下的陇西兵众,被李世民的威严和厚待所折服,愿以死效劳。可见,不论是没有被李世民赶尽杀绝的放生者,还是投降李世民后愿以死效劳者,势必对李世民感恩戴德。
古代人极重礼法,这些对李世民感恩戴德的人,一路向西,沿渭水而上,回到了老家,于是他们在老家建庙供奉李世民,是为秦王庙。因为甘肃天水是薛举从兰州转战后的都城,势必有无数百姓被其强虏而去,故天水一带农村多有祭祀秦王的庙宇。而离薛举起事不远的秦王川,势必也有一众人马因各种原因,曾随薛举一路东进,直到兵败溃散而回故地。今秦王川五道岘村的秦王庙,或许就是这些人为感恩秦王李世民所建,世代相传,这片土地也就以秦王命名,是为秦王川。
秦羌融合说
秦王川地区在三代时期为羌戎族活动区域,其中最主要的当属羌。据史料记载,战国时期,羌的活动中心在河湟地区,因在陇山以西,故称西羌,其族群部落有的向东南迁徙,有的向西南迁徙,今秦王川地区及周边均有散居。而在秦孝公时秦国西境就已推进到黄河以南的洮水沿岸;秦昭王时又在陇山以西设置了陇西郡,郡治狄道(今甘肃临洮县)。据此可知,秦人的势力范围与西羌诸部落已经接触。
据《后汉书·西羌传》记载:“孝公使太子驷率戎狄九十二国朝周显王。”可见,秦孝公时期西羌诸族部落已完全听命于秦国,成为秦的“藩属”。在秦孝公或者是秦穆公之前,陇山以西广袤地区的羌戎诸族部落,数百年间与秦人既世代互相征伐,又相互交流融合,直到秦穆公时期,在强秦的压力之下,陇山以西的羌戎部落虽没有完全被秦国吞并“设郡立县”划为行政区,但却事实上沦为了秦国的势力范围。此类中原政权征服陇山以西羌戎部落的案例,除了前述文献记载的案例外,还有很多,诸如古本《竹书纪年》记载:“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十二翟王”;《匈奴列传》记载,“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等等。
原本是西羌诸族部落世代活动的秦王川地区,或许一直被秦人称作羌川。从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再到秦孝公时期嬴驷率戎狄九十二国朝周显王,秦人的势力范围可以说是几乎完全覆盖了包括西羌在内的诸多部落。直到公元前324年,嬴驷自称为王,与山东六国平起平坐后,秦国对西羌的影响力达到空前,加上数百年间的相互征伐影响和交流融合,原本被叫作羌川的地方成为了秦国的势力范围,羌川也逐渐开始被叫作秦川或者秦王川了。
历史上,秦王川既是西羌等羌戎民族长期活动的地方,也是秦人与西羌民族交流融合的前沿,而中原政权又将边疆民族部落泛称为羌、戎、狄等。笔者在《漫谈秦王川的历史》一文中曾列举过两个例子,一是本地年长的老人方言中将秦王川叫作羌川,这或许是世居此地的西羌部落后人内心深处抹不去的记忆,故代代口口相传至今;二是在国家地名信息库检索发现,秦王川有全国仅有的“羌坟沟”地名,且有两个具体点位都叫作羌坟沟,可见羌坟沟是一片区域,如不是某个族群长期生活在这片区域,断不会有此类地名流传于世。这或许都是秦王川地区久远历史记忆的传承和见证。
此外,还有人主张乞伏国仁说。这种说法与薛举屯牧说有点相似,因为乞伏国仁和薛举都在今兰州一带建立过政权,且其国号或称号都与秦有关系,如太元十年(385年)九月,乞伏国仁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兼任秦、河二州牧,建立西秦政权,并筑勇士城(即今榆中县一带)作为都城,也算是一代“秦王”,但其与薛举一样,所建政权存续时间短暂,其所产生的影响力亦不足命名一个地名。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