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寨遗址
河南省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王寨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市高村乡枣树沟村西,西临黄河,南依哑巴沟,是中国最早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之一。
历史沿革
1921~1922年,瑞典人安特生首先发现秦王寨遗址,是中国最早发现的少数几处典型仰韶文化遗址之一。
1951年4月,夏鼐率中央考古研究所河南调查团一行4人到秦王寨遗址调查。
遗址特点
秦王寨遗址地处广武山顶,属浅山丘陵地貌,整体为一弧立的台地,周围除东部外多与自然冲沟为邻,北部、南部分别为枣树沟和寨沟,西部临崖并与黄河相望。在台地南、北断崖下,有废弃的近现代农民窑院。台地平面形状极不规则,地表较平坦(经过平整),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
秦王寨遗址没有进行过考古发掘。有关资料表明:秦王寨遗址文化层厚3~4米,地表散存不少红烧土块、陶片和残石器等,采集的标本有陶钵、陶罐形鼎、陶碗、陶豆、陶小口尖底瓶、陶环及石斧、石棒、石环和蚌铲等。这些文化遗物延续时间较长,至少可分为三期,分别与郑州大河村的二、三、四期相同。而所称之秦王寨文化类型主要是指其第二期。这三期陶器的主要特征是:仍以红陶为主,约占60%,灰陶约占40%,和早期仰韶文化的陶器相比,它的红陶所占比例下降,灰陶比例上升。彩陶中较突出的是白衣彩陶,其内容丰富,色彩鲜艳,图案繁缛绚丽,笔道流畅,为彩陶文物中的上品,体现了当时秦王寨人较高的制陶艺术水平。
秦王寨遗址周围的断崖上,还暴露有房基、灰坑、墓葬等遗迹。其中房基1座,墙壁存高0.4米、宽0.36~0.40米,其建筑技术水平较高,墙内留有清晰的立柱、横木和芦苇束构成的“木骨”痕迹,墙壁被烧烤成坚硬的砖红色。这种用木骨整塑和大火烧烤墙壁技术的运用,使得造成的房屋,近似于陶房,具有防潮保温、坚固耐用等优点。
文物遗存
秦王寨遗址的地表和台地周围崖壁上发现许多遗物和遗迹,文化层(考古学上是指主要由人类的活动而形成且包括人类制造、加工过的物质或痕迹的地层)堆积较厚。遗物主要有钵、罐形鼎、豆、小口尖底瓶、环等陶器。从采集的标本看,彩陶比较丰富。器型盛行三足器及平沿折腹盆、弦纹折腹罐、小喇叭口圆腹瓮、镂孔折腹豆、浅腹平底甑等。陶胎厚薄均匀,陶色鲜明,火候较高,造型美观,比例匀称。还出现了厚仅1~2毫米的薄胎器。纹饰以彩陶较多,约占泥质红陶的40%。彩陶中代表性的图案有S纹、X纹、网纹、圆点同心圆纹、六角星纹、睫毛纹和太阳纹等。色彩多为棕、红或黑、红两彩兼用,也有少数红陶抹光后上黑彩和灰陶抹光后上红彩的。遗迹可见灰坑、墓葬和房基。房基墙壁被烧成坚硬的砖红色,墙内有“木骨”痕迹。
历史文化
秦王寨以传说隋末唐初秦王李世民曾在此安营筑寨抵抗窦建德得名。
秦王寨文化因发现于河南沁阳秦王寨遗址而得名,属新石器时代的中期后段,年代约相当于渭泾区仰韶文化晚期。代表性遗址有郑州大河村(三、四期)、临汝大张、鲁山邱公城、南召二郎岗等。陶器以红陶为主,彩陶数量较多,多施白色陶衣,彩绘常红、黑、灰色等,纹样有宽带状网纹、三角纹、六角叠纹、同心圆纹等,主要器型有罐形鼎、盆形鼎、敛口曲腹钵、深腹罐、豆、壶、杯、甑等。
文物价值
秦王寨遗址作为一处典型的仰韶文化遗址,不仅发现时间早,而且还因为它是历史考古界秦王寨类型(也称为大河村类型)的命名地,代表了仰韶文化时期分布于今郑州、洛阳、南阳之间豫中地区的一种文化类型,在仰韶文化的分布范围、义化特征、类型划分等许多重要学术课题的研究中,起到过较大的推动作用,为今后考古发掘与科学研究、发展文化旅游事业等发挥重要作用。
文物保护
1987年3月4日,秦王寨遗址被郑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秦王寨遗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秦王寨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秦王寨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市高村乡枣树沟村西。
交通信息
乘坐市内公共交通荥阳105路枣树沟站下车,步行1.2千米到达。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18 15:26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遗址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