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望澜
清末民初政治人物、学者
秦望澜(1870年-1928年),清末民初政治人物、学者,字少观,今甘肃会宁县人。
生平
秦望澜13岁中秀才,因甘肃学政陆廷黻赏识,选入兰山书院就读。19岁中举,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考中乙未科二甲进士。任兵部主事,后出任贵州道、辽沈道监察御史。因直谏触犯权臣,左迁民政部代理员外郎,民政部改巡警部后,改任西分厅总办。
事迹
孩童时的秦望澜十分懂事,而且聪明伶俐,才智过人,13岁考中秀才,甚得甘肃学使陆廷黻的赏识器重,选入兰山书院就读。他在兰山书院期间尊敬师长,与同学友谊相处,学习上发奋勤读,十分刻苦,19岁中举。中举之后,还在“头悬梁,锥刺骨”,加紧精研学问,厉兵秣马,准备进京赴试。
《马关条约》的签订,引起全国人民的反对。4月,康有为等1300多名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人联名向光绪皇帝上“万言书”,要求拒签中日和约、迁都抗战、变法维新三大主张,史称“公车上书”。甘肃举人有61人参加了签名,其中会宁籍的有秦望澜、吴海净、苏耀泉等3人。
秦望澜在任监察御史期间,详审吏政,调查民情,直谏敢言,屡劾佞臣,卓有政绩。贵州道有一佞臣孙效武,在给灾区民众发放赈灾救济时,协同同流贪污粮食750多万斤,秦望澜查明情况后,立即上奏朝庭,慈禧太后、光绪皇帝见到奏折后,当即严惩了道、县贪官污吏48人,使民众有了休养生息、渡过难关的信心。后在任辽沈道监察御史期间,他先后向朝庭上奏为民请命的奏折10多次,直言当时弊政,并恳请朝庭减免赋税,使百姓得到休养生息。他多次赴灾区赈济灾民,解救灾民于水火之中,每到一地,他都教化耕读,使各民族人民得到团结融洽,百姓安居乐业。
因他直言敢谏,得罪了许多同僚,触犯了权臣,他遭到了弹劾。后被贬民政部代理员外郎。后来,民政部改为巡警部,他担任西分厅总办。然而,秦望澜调到巡警部后,不改往日“革弊政”作风,仍然深入民间,调查民情,精研吏治,发现腐败弊政,依然上疏,为民请命。
民国建立以后,秦望澜被选为临时参议院议员,开始了他政治上的新生活。他从不以清朝遗老、内阁要员的身份自居,而是继续保持前期任职的扎实作风,经常深入民间调查研究,反映民间疾苦。由于工作卓越,获得了民国政府颁发的二等宝光嘉禾奖章。他在连任第二届参议院议员时,除继续代表民意、反映民情外,还提出了不少改革弊政、图强兴国的建议,因而又获得二级大绶嘉禾奖章。秦望澜曾被聘为几届总统府顾问和国务院咨议。他屡劝当权者要以“民为贵,社稷次之”的思维理念治理国家,要实业救国,为民办事;兴办水利,以利农桑;兴办交通,排隘通衢。他的这些建议,有些被国民政府所采纳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秦望澜认为强国之道,首为教育。他十分关心家乡的教育大业,民国9年(1920年),捐款在会宁县城创建了秦氏小学,方便了家乡孩童上学。
清·光绪九年(1883年)中秀才,颇受甘肃学政的器重,选入兰山书院读书。由于天资聪颖,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捷登乙未科二甲第147名进士,即任兵部主事,在任中,办事得体,精明细心,编修了兵将户籍,均定了军防要务,博得了朝野的赞誉。后升任贵州道、辽沈道监察御史。
中华民国期间,任总统顾问、临时参议会议员,次年4月被解散。民国2年(1913年)任政治会议议员,民国3年(1914年)7月7日,任民国政府参政员参政,民国6年(1917年)11月,任国民政府段祺瑞临时参议会议员,一直到民国9年(1920年)被解散。通晓军事,学识渊博,曾任《清史稿》协修,主要参与编纂“兵志”部分,引证经典,翔实资料,为《清史稿》成书,做出了贡献。他勤奋读书,喜爱收藏历代名著,又擅长填词作诗,亦工书,尤善小楷。所书《会宁苏氏墓志铭》碑刻,笔力雄厚,体势挺秀。碑文由陇上名家范振绪撰之。著有《退想斋词》、《少观书稿》各一卷,《三省九斋文集》四卷,《文艺杂存》二卷,《枝阳诗集》十二卷。民国17年(1928年),病故北京,归葬于会宁县城北余家湾。
著作
秦望澜工诗文,有《退想斋词》、《少观疏稿》,《三省九斋文集》四卷,《文苑杂存》二卷及《枝阳诗集》十二卷。
参考资料
秦望澜.白银历史文化资源库.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1 15:13
目录
概述
生平
事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