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秦(拼音:qín)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双手持杵舂禾谷的样子,本义疑即一种“禾名”,但多假借为国名,也即周代的秦国。相传其地“宜禾”,故假“秦”为名。秦孝公时定都咸阳,后逐步吞并六国,至秦始皇时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帝国——秦王朝。此外,“秦”也可用为姓氏使用。因陕西的大部分地区春秋战国时为秦国所辖,所以陕西省别称秦。
文字溯源
会意字。在最早的甲骨文(图1、2)中,“秦”字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的左右是两只手(“”),中间是“”字(图A),“午”是“杵”的初文,是一种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木棒,用来在石臼里捣粮食用的。下半部是两棵稻谷(图B,“”,读作lì),象征成熟了的庄稼。这是一幅两手举杵正在舂米的丰收景象。春秋金文(图6)、《说文》籀文字形皆同。而西周金文(图5)或省“秝”为“禾”。小篆(图10)承袭从一禾的字形。秝与禾或覆重或否,并不影响字义,乃古文字衍化之通例。汉代隶书(图12、13)将字形简化,上部写成“春”字头“”,下部仍然是“禾”字,楷书作秦。
“秦”的古字形像举杵舂禾,但是这个意思在古代文献中不见使用,更多的是用于国名。“秦”的字形与秦国有何种联系,有一种说法认为:远在上古时代,这个在《说文解字》里说的“伯益(伯翳)之后所封的国地,宜禾”。很早以前,在今陕西中部一带的秦川古地,农业便已相当发达,向来以产粮著称。这是一个很能说明古代黄河流域一带农业社会生产力发展情况的字。秦始皇之所以能统一中国,除了其他方面的原因外,关中平原以及成都平原丰富的粮食资源是统一的重要原因。把一个风调雨顺、岁岁丰收、民富国强的地方及环境用一个字表现出来是十分重要的,但也是困难的。先民们抓住丰收、粮食多的这一特点,用双手举杵,由禾取粮的这一关键,便用廾(指手)、午(杵)、禾会意,创造了秦字。
详细释义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七】【禾部】匠邻切(qín)
伯益之后所封国。地宜禾。从禾,舂省。一曰秦,禾名。
𥠼,籀文秦从秝。
说文解字注
“伯益之后所封国”注:《郑诗諩》曰:秦者,陇西谷名,於禹贡近雍州鸟鼠之山。尧时有伯翳者,实臯陶之子,佐禹治水。水土既平,舜命作虞官,掌上下草木鸟兽,赐姓曰嬴,历夏商兴衰,亦世有人焉。周孝王使其末孙非子养马於汧渭之间。孝王封非子为附庸,邑之於秦谷,至曾孙秦仲。宣王又命作大夫。始有车马礼乐侍御之好,国人美之。秦之变风始作。按伯益、伯翳实一人,臯陶之子也。今甘肃秦州清水县有故秦城。汉地理志之陇西秦亭,秦谷也。
“地宜禾。从禾,舂省”注:地宜禾者,说字形所以从禾从舂也。职方氏曰:雍州谷宜黍稷,岂秦谷独宜禾与。匠邻切,十二部。按此字不以舂禾会意为本义,以地名为本义者,通人所传如是也。
“一曰秦,禾名”注:此别一义。
广韵
匠邻切,平真从 ‖秦声真1部(qín)
秦,州名,古西戎地,春秋时为秦国,后并天下,为陇西郡,汉武分置天水郡,后魏改为秦州,因邑以为名。又姓,秦自颛顼后,子婴既灭,支庶以为秦氏也。匠邻切。三。
康熙字典
【午集下】【禾部】 秦;部外笔画:5
古文:𣜈
《唐韵》《广韵》匠隣切。《集韵》《类篇》《韵会》《正韵》慈隣切,并音螓。国名。《说文》:伯益之后所封国。地宜禾。《诗·秦风·车邻》注:秦,陇西谷名。在雍州鸟鼠山之东北。疏:今秦亭,秦谷也。《韵会》:春秋秦国,汉置天水郡,后魏改秦州。《释名》:秦,津也。其地沃衍有津润也。
又三秦。《史记·项羽纪》:三分关中,王秦降将,章邯雍王,司马欣塞王,董翳翟王,为三秦。
又大秦国。《后汉·西域传》:大秦在海西,亦云海西国。其人民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
又姓。秦自颛顼后,子婴既灭,支庶以为秦氏。
又《说文》:一曰秦,禾名。
又叶慈良切,音墙。《易林》:玉璧琮璋,执贽是王。百里宁越,应聘齐秦。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规范提示】“禾”的末笔捺改点。
【写法】❶“”大“禾”小。❷“”主体居上半格,三横居上偏左,长短不一撇从竖中线上端左侧起笔;撇、捺罩住“禾”。❸“禾”居下偏左,首撇从竖中线撇出,竖在竖中线左侧;长点从竖中线点出,撇、点收笔持平。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中上古音
韵书集成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18 22:54
目录
概述
文字溯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