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顿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无机化学家
科顿(Frank A.Cotton,1930年4月9日—2007年2月20日),出生于美国费城,美国国籍,无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生前是美国德克萨斯州农业与机械大学化学系教授。
人物生平
1930年4月9日,科顿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费城。
1951年,获得美国天普大学学士学位。
1951—1955年,就读于哈佛大学,师从诺贝尔奖获得者Geoffrey Wilkinson(杰弗里·威尔金森),毕业获得博士学位。
1955年,任麻省理工学院讲师。
1961—1971年,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1967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69—1971年,任麻省理工学院Dreyfus教授。
1972—1984年,任得克萨斯农工大学(Texas A&M University)化学系Robert A.Welch杰出教授。
1984年,任德州农工大学化学系W.T.Doherty—Welch基金杰出教授和分子结构与成键实验室主任。
2002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7年2月20日,逝世,享年76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顿发现了[Re2Cl8]2−离子中的Re原子之间存在的金属—金属键,并综合大量实验结果建立了其成键理论,证明了金属—金属键比金属—配体键在决定过渡金属簇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上更为重要,由此揭示了一大类新的化合物——金属原子簇化合物,形成了一个新的过渡金属化学领域。他还解出了应用广泛的蛋白质—葡萄球菌核酸酶的结构,该结构为利用定位诱变法开展酶催化机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此外,他在金属有机化学、金属羟基化学、电子结构和化学键理论以及结构化学等方面也作出了基础性的贡献。
据202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官网显示,科顿发表研究论文1470篇,出版专著30部。
人才培养
截至2006年9月,科顿培养出了106名博士生,150多个博士后及访问学者先后在他的实验室工作过,其中不少来自中国大陆,很多学生已经成为中国无机化学领域研究的中坚力量,另有3位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位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科顿教授编写了从高中到研究生的教科书,涉及的内容从初级和高级无机化学到群论在无机化学中的应用。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科顿教授是无机化学界的鼻祖。(时任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评)
科顿是金属元素化学、酶结构化学的先驱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无机化学家游效曾评)
科顿教授为中美两国化学科学领域的研究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时任兰州大学校长周绪红评)
人物纪念
1994年,美国化学学会得克萨斯农工大学分会(Texas A&M Section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设立了F. A.科顿奖章,每年颁发给化学研究中的卓越贡献者。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10 12:05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