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左翼前旗,
清代内蒙诸旗之一,又称宾图旗。原契丹地,辽置长春州,金降为县,隶泰州。元朝之后为科尔沁部之地。天命十一年(1626)科尔沁部首领奥巴与弟布达齐、叔父洪果尔率属众归附后金。崇德元年(1636)以洪果尔为札萨克多罗宾图郡王,世袭。掌左翼前旗,设3个佐。俗称宾图旗。札萨克驻伊克岳里泊。旗地东西100里,南北120里,在哲里木盟最南端。东至科尔沁左翼后旗,西至喀尔喀左翼旗,南至杨柽木牧厂,北至左翼旗。隶哲里木盟。由山海关入贡。1949年撤销,并入辽宁彰武县。
历史沿革
由来
嫩江科尔沁部的最南端与后金女真政权的辖地接壤。为了防止女真人入侵,科尔沁部在其辖地南部驻有军队。成吉思汗仲弟哈布图哈萨尔的15代孙科尔沁部首领奎蒙克塔斯哈喇的孙子纳木西·杜然诺颜有三子,长子莽古斯(科尔沁左翼中旗台吉始祖)、次子明安(科尔沁左翼后旗台吉始祖)、三子洪果尔。洪果尔年轻时便领科尔沁部军队驻守在科尔沁部南端,防止女真人的入侵。
17世纪初,女真人出于对明朝作战的需要,终止对科尔沁部兵戎相见的历史,采取安抚与笼络的政策,尤其对带兵在女真人门口的洪果尔尽量争取和笼络。天聪元年(1627年)刚刚登上皇位的
皇太极在老哈河边约见洪果尔,洪果尔行君臣礼,会谈成功。天聪二年(1628年),洪果尔派其长子毕敦带兵,参加后金对察哈尔部的战争。战争结束后,毕敦将全部战利品上缴后金政权,皇太极为嘉奖毕敦,赐毕敦“达尔罕·昭尔格图”号。天聪三年(1629年),洪果尔亲自与科尔沁部首领图什业图汗奥巴带兵协同后金贝勒济尔哈朗对明朝作战,征战建州、宣化等地,为后金政权立有战功。
崇德元年(1636年),后金政权在科尔沁部划界建旗,设札萨克。科尔沁部被划分为扎赉特一旗,杜尔伯特一旗,郭尔罗斯前、后二旗,科尔沁右翼中、前、后三旗,科尔沁左翼中、前二旗。顺治七年(1650年),又增设科尔沁左翼后旗,共十旗。俗称“嫩江十旗”,会盟地在科尔沁右翼中旗之哲里木地方,官方称“哲里木盟”。洪果尔因原驻地就在科尔沁部南端,便领原科尔沁南端的科尔沁左翼前旗(简称科左前旗)成为科左前旗的第一任札萨克。同年,清政府封洪果尔为“宾图郡王”,诏世袭罔替。后来,老百姓称科左前旗为宾图郡王旗,简称“宾图旗”。
札萨克沿革
科左前旗第一任札萨克是宾图郡王洪果尔,1636年至1641年在位。
第二任札萨克为额森郡王1646年至1665年在位。
第三任札萨克为额济颜郡王,1666年至1695年在位。
第四任札萨克为塔达布郡王,1696年至1707年在位。
第五任札萨克为伊西班迪郡王,1707年至1747年在位。
第六任札萨克为拉达纳札木苏郡王,1747年至1776年在位。
第七任札萨克为桑堆札布郡王,1776年至1782年在位。
第八任札萨克为罗布桑札拉申郡王,1782年即位,卒年不详。
第九任札萨克为仁钦札拉申郡王,在位年度不详。
第十任杞萨克为西力巴斯尔郡王,在位年度不详。
第十一任札萨克为敏如布扎布郡王,1877年至1904年在位。
第十二任札萨克为棍楚克苏荣郡王,1904年即札萨克郡王位,1912年因反对袁世凯北走大库伦,在外蒙哲布尊丹巴政权中任国务副总理至1914年,因事与愿违,郁郁不得志,27岁便去世了。
第十三任札萨克为丹巴道尔吉郡王,1912年至1929年在位,因患“精神分裂症”卸任,1945年去世。
第十四任札萨克为台吉乌宝,1929年起掌管札萨克事务,至1931年,科左前旗即将沦陷时,因不愿为日本人办事,南走北平,张学良将军为嘉奖其爱国热情,曾颁发旗札萨克钢印,委任为科左前旗札萨克。科左前旗沦陷后,日本人曾委派孟和吉雅、巴雅尔二人先后任旗长。1946年,国民党辽北省政府任命乌宝为科左前旗旗长,乌宝就任不长时间便在辽沈战役的炮声中返回他在北京的官邸了。
领地
领土变迁
顺治年间,清政府决定要建一处牧场,作为清朝在东北的三陵(永陵,顺治曾祖以上的合葬陵、福陵,努尔哈赤墓、昭陵,皇太极墓)的祭祀用的牺牲供应地,科左前旗划出养息牧河东岸的大片水草丰美的地方献给清政府作牧场,直属清政府管辖。后来,老百姓称此牧场为“苏如克”(牧群),也称苏如克旗。从此,宾图旗的辖地被“一分为二”,大大减少了。
清初,对蒙古地方实行“封禁政策”,严禁汉人到蒙古地方经商、种地、放牧等。到了清中叶,由于内地土地兼并,贫苦农民无以为生,只好违抗清政府的“封禁政策”,冒险“闯关东走边外”到蒙地开荒种地。对此,清政府虽禁不止,大批内地农民到蒙地开荒种地。清政府怕激起民变,便下令在蒙地“借地养民”,意思是所开土地仍归蒙地札萨克,开荒种地的农民向蒙旗札萨克交地租。道光八年(1828年),诏准科左后旗开库都力荒。光绪六年(1880年),科左前旗东部大片土地也被开垦,同年设置康平县,科左前旗又一次被“瘦身”。至撤消建置时,旗东部一百二十多个村屯划归康平县。
嘉庆十八(1813年),在苏如克地方试垦荒,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续垦。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横道子地方设置彰武县。至1947年,把科左前旗四十多个村屯划归彰武县。科左前旗把南部的蒙汉杂居地称“下八户地”,把西北部的沙丘地称“上牧地”。至此,科左前旗的“下八户地”全部开垦,只剩下所谓“上牧地”的沙丘地。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三省及内蒙古东部地区,哲里木盟全部沦为殖民地。日本人对蒙旗地方的这种“旗县并存”,旗札萨克管地收租,县治管百姓管不了土地的局面深感不满,认为这种局面不符合其“治安肃正”政策。于康德五年(1938年)提出了所谓“土地奉上”的号召,其实就是强令蒙旗王公将全部土地奉献给傀儡“康德”皇帝,任日本人宰割。这样,所谓“下八户”地全部变为县治,和科左前旗(时称东科前旗)毫无关系了。作为一个旗的建制的科左前旗只有“上牧地”的一小部分领地了。
1949年3月17日,辽北省政府决定,撤销科左前旗建制,将东南部蒙汉杂居的三个区划归康平、法库、彰武三县。将四区(满斗)和五区(朝鲁吐)约2000平方公里土地划入了库伦旗。至此,自1636年存在了313年的科左前旗(宾图旗)的名称从地图上彻底消失了。1955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决定,交库伦旗之满斗、朝鲁吐两个区划入科左后旗,其中的瓦房和巴拉嘎苏塔拉二村划归库伦旗。
驻地沿革
1636年,初设旗时,科左前旗北靠科左中旗、东与科左后旗接壤,西以养息牧河为界与库伦、土默特左旗(蒙古贞旗)隔河相望,南与新民县相邻。是一条西北东南向的狭长地带。清初,又从科左前旗划出苏如克牧场后,科左前旗更显狭长特色,百姓有“长400里,宽40里”之说,便是这种特色的形象说明。到1938年,日本人强令“土地奉上”后,东科前旗南与彰武县接壤,西与库伦旗相邻,北靠东科中旗,东临东科后旗和康平县。仍成西北东南向的略成长方形状的地带。
科左前旗驻地最早设在伊和要乐(今科左后旗满斗苏木伊和要乐嘎查),后迁至哈拉乌苏(今科左后旗哈拉乌苏苏木哈拉乌苏嘎查),再迁至昂海(今科左后旗沙日塔拉苏木昂海嘎查)。但在上述地方没有留下遗址,据分析,可能当时旗札萨克也在蒙古包里办公。最后在章古台东南的山间平地建起砖木结构的“王府”。建成前,旗札萨克迁至一个小村里暂住过,这个村子叫“老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