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菊
清代曹雪芹诗作
《种菊》出自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所著小说《红楼梦》的第三十八回,是小说人物贾宝玉所作菊花诗,是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首联写宝玉既然访到了菊花,便不惮劳苦,亲自移栽菊花到庭前篱边。颔联和颈联写移栽的菊花经过宝玉的精心培护而成活后,宝玉看到菊花成活盛开后的欣慰之情,尾联是宝玉对自已爱花护花一片痴情和人生志趣的进一步表白。全诗以花喻人,以人比花,以情入景,情景交融,表现了两情相得、其乐融融的和谐景致。颈联暗用了杜甫怀念李白的诗句“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尾联则引用了汉代蒋诩隐居的典故。
作品原文
种菊
携锄秋圃自移来1,篱畔庭前故故栽2。
昨夜不期经雨活3,今朝犹喜带霜开。
冷吟秋色诗千首4,醉酹寒香酒一杯5。
泉溉泥封勤护惜6,好知井径绝尘埃7。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拿起锄头到田园把菊苗移来,篱笆旁边庭院前面到处分栽。
昨夜没想到一场雨菊苗得活,今天早上格外高兴带霜绽开。
吟咏秋色诗句能有千言万首,带着醉意端起香酒对菊同饮。
泉水浇灌泥土埋封勤勤护惜,要知道只有幽僻之处隔绝尘埃。
创作背景
《种菊》出自《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大观园题咏以后,经过海棠诗会,到菊花诗会,这段时间看起来还是大观园的“太平盛世”,但正统与异端的激烈搏斗;嫡庶之间的生死相争,已经连续发生。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年轻一代,在这座实际是危机四伏的“乐园”里,赏花饮酒,而衰亡的预感,也正在侵袭着他们的享乐生活。此次活动,由史湘云薛宝钗拟定题目,共十二道题目,限定七律,但不限韵,由宝玉、黛玉、宝钗、湘云、探春等五人自由选题。在《红楼梦》中,由于贾政不在家,宝玉无拘无束地同众姊妹在大观园内尽情玩乐,这是他生活中最惬意的时刻,诗中充满富贵闲人的情趣。
作品鉴赏
整体鉴赏
《种菊》承《访菊》一诗而来,正如宝钗所说:“访而得之,故种”。全诗以“种菊”为题,寄托着诗人与菊偕隐、超尘出俗的人生理想。
诗首联直接进入种菊本题。“携锄”写诗人手持的劳动工具;“秋圃”言栽种菊苗的季节环境。“篱畔庭前”既绾合上句的“秋圃”,又具体落实菊苗“移来”栽种的最佳地点。而“故故”写足诗人种菊时特别细心的情态。
诗的颔联进一步抒写种菊成功后的欣喜之情:“昨夜”一场秋雨,菊苗“不期”而活;今晨虽有微霜,犹喜菊花怒放。本来,种菊遇雨,纯系偶然;菊花开放,也属天性。但前者像是天公的特意安排,后者则具有相当浓郁的人情味。这样,诗人的种菊赏菊之情,自然就溢于言表。
诗的颈联紧承上意,在意境上却更加深邃。有菊可赏,便须吟诗以助兴,酹酒以寄情。故“诗千首”之多,正是菊花所触发的灵感之产物;“酒一杯”之醇,也只有邀菊同饮才真正感受到。此处的“秋色”和“寒香”,皆借代菊花,以凸现其清冷幽香的秉性和神韵。而“酹”字在此则言菊花与诗人同饮之意, 以见出两情相得,其乐融融的谐和之情致。
诗的尾联,再次表明了对菊花的百般爱怜之意。不仅在行动上做到“泉溉泥封勤护惜”,更要在精神境界上与菊花引为同调。“好知井径绝尘埃”,便是从菊花生长的清幽环境,与“尘埃”一般的世俗社会构成鲜明的对比。在这种鲜明的对比中,诗人愿与秋菊为伴的志趣,以及高洁绝尘的人生态度,便得到了自然的升华,此正所谓“卒章而显其志”。
这首诗围绕“种”字,写了移菊、栽菊、菊成活后的喜悦以及日常培护灌溉等种菊的全过程。贾宝玉外出访菊,并亲自移到自家的篱畔庭前,栽得到处都是。凑巧下了一夜的雨,菊花得到雨水的滋润,全部成活。贾宝玉大喜过望,连吟诗带饮酒,兴致极高。秋色、寒香, 分别是以色、香等菊花的部分属性来代表菊花本身。兴奋之余,贾宝玉殷勤灌溉,仔细培护,希望陪伴着菊花一起离尘脱俗。
名家点评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梁归智《红楼梦诗词韵语新赏》:就诗本身说,贾宝玉这两首诗风格比较自然,没有什么特别奇特的句子,不过,这又似曹雪芹的障眼法,因为就十二首菊花诗整体的隐喻而言,其实宝玉的这两首诗才是整组诗的核心。
作者简介
曹雪芹(1715—1764),清代小说家。名沾,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宁辽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曹雪芹一生正好经历了曹家盛极而衰的过程。少年时期曾经在南京过了一段“锦衣纨绔”、“饫甘餍肥”的生活。十三岁迁居北京。雍正(1722—1735)初年,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家产抄没。乾隆十五年(1750)左右迁居北京西郊黄叶村(现为曹雪芹纪念馆),“蓬牖茅椽、绳床瓦灶”,贫病交加,又加上幼子夭折,生活非常悲凉。最后因贫病无医而逝世。曹雪芹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嗜酒,才气纵横,善谈吐。能诗善画。其诗立意新奇,风格近唐代诗人李贺。他最大的贡献在于小说创作,他所创作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在世界文坛上享有崇高声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1 01:58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