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籍无传,据其《秋灯丛话》所题及书中所记,知为清乾隆时山东省福山县人。
作者介绍
王椷,史籍无传,据其《秋灯丛话》所题及书中所记,知为清乾隆时山东省
福山县人。
梦与袁可立同科
前明睢州(应为松江)有宿儒某(应为董其昌),屡试不第,郁愤无聊。夜梦人谓曰:“子须待袁可立同考,乃可望中耳。”觉而异之,遍访学校内,并无其人。偶出游,力倦憩村塾中,见一总角童子貌颇歧嶷。诘其姓名,师曰:“此袁氏子,名可立。”某闻之,甚为惊异。询其家,贫甚。乃携归,亲为课读。弱冠联登甲第,某乡会皆与同榜。
袁历官大司马。及其殁也,阅数年,有老仆赴乡收租。途间陡见旌旗闪烁,驺从呼拥而来。以为达官经过,趋避道左。忽舆中人呼仆名甚悉,视之,乃其主袁公也。匍匐而前曰:“公已故,尚在人世耶,且现居何职,赫弈若是。”公曰:“勿多言,正室楼级下有藏金五瓮,当时未曾言及,可归语主母,掘取之。”言讫,车马舆从飘忽若风,望之渐杳。仆归告,掘视,果得金如数。(《秋灯丛话》)
白话文翻译:前明睢州(应该为松江)有一个老儒生(指董其昌),屡次考试不中,心中非常郁闷。忽然夜里做了一个梦有神人告诉自己:“你要等待和袁可立一同考试,才有希望中榜及第。”梦醒后感觉很诧异,遍访国内学堂,并未查询到叫袁可立的学子。一次外出游历,困乏了在一个村塾休息,见到一个容貌奇特的少年眼睛突然一亮。于是问这少年的名字,塾师说:“他是袁家的孩子,名叫可立。”儒生听后,既惊又喜,急忙询问其家庭情况,非常贫寒。于是便带着袁可立回到自己家里,师友相宜,亲自辅导。二十岁后两人在春秋两场考试中都被取中名次,同时考中同科的举人和进士。
袁可立官至兵部尚书。死后,已经过去几年。一次袁家的老仆人下乡收租子,半路上陡然见到旌旗闪烁,车马护卫前呼后拥而来,不知道是哪家的达官贵人经过这里,仆人急忙闪开避让到路边。忽然舆中人很熟悉地叫出了仆人的小名,仔细一看,原来是已经去世的老爷袁可立。老仆急忙跪下靠近车舆道:“老爷已经过世,怎么还出现 在人世,现 在何地居何官职呀,竟然有这么盛大的威风和排场。”袁可立说:“不要多说话,正堂楼级下边埋有五罐金钱,我走之前没有来得及告诉你们,你回去后告诉你家老夫人,掘出来用了吧。”话音刚落,袁可立的车马随从像风一样飘然离去,一会儿就消失不见了。老仆急匆匆回家告诉老夫人,挖开后果然得见金钱五罐,分毫不差。(按袁可立随董其昌不远千里赴松江同拜宿儒陆树声为师学习且在春秋两闱连捷中榜已有文献明确记载,董其昌和袁可立的知交友谊也被传为人世间一段佳话。又袁可立夫人宋氏晚于袁可立两年去世,且据今所见袁尚书府第略图可见,后院正堂确为楼阁建筑,似与此段记载有多处吻合照应之处。足可见当时睢阳尚书袁氏影响之大,能令百年后的清代山东人附会出这段令人回味的灵异故事。)
片段欣赏
湖南某山中,有张、李二人,贩鸡卵为业。一日晚归,门扃如故,而筐中卵罄如,疑焉。次早,潜伏觇伺。忽闻风萧萧,草木偃折有声,一大白蛇自丛莽中迤逦而来,径抵檐下,垂首窗内。顷出,腹累累如贯珠,即盘旋树上,左右绕击,未几,腹消如初,昂然而逝。始知筐中物皆果蛇腹。
因刓木为卵,饰以粉,仍置筐内,而潜窥焉。移时蛇至,吞几尽,复上树,旋绕良久,惫甚,坠树下,谷谷作声。俄见一赤蛇衔青草数茎就之,白蛇吮咂有顷,腹儡渐消,乃去。李志其草,以为软坚良药也。后张患痞症,遂取草煎饮。越宿,骸骨皆化,仅余衣履,大惊而遁。逾年,闻事已寝,私向所亲语其故。
山东莱郡有一对叔嫂,两人平日即在家中背人私通。有一天,大家结伴到泰山的东岳庙进香,两人碍于人多眼杂,不能肆情欢畅,于是私下商量好,在登泰山那一天,假装生病,好避开众人,成其好事。
到了登山日,走到半山时,嫂嫂果然双手按住小腹,连呼肚子痛,大家都信以为真,长辈们遂命小叔护送她先回山下的客栈休息。叔嫂两人在离开众人后,即躲到岩洞的深处,恣意交欢。
大家进香完毕,下山回到客栈,却不见两人踪影,于是又到当时分手的半山,四处寻找,但连个鬼影也没有。正当众人又疑又讶时,忽然听到山洞里传出怪异的喘息声,循声而往,赫然发现叔嫂两人屁股交叠在一起,躺于地上分不开。众人七手八脚抓住他们,猛力摇撼拉扯,还是分不开。
众人没有办法,只好抬一张床上山,将连在一起的两人放到床上,并用棉被盖住遮丑,抬回家中。沿途知道这件丑闻的乡民都聚前围观,而躲在棉被里的两人则是羞愧欲死,但怎么弄都弄不开来。回到家里后,亲族宗党觉得这种丑行让全族蒙羞,于是将两人一起活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