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仙(学名:Colchicum autumnale L.)是百合科、秋水仙属植物,多年生草本。地下部分也具有圆球形的鳞茎。它的这种鳞茎,有的直径可长至6厘米以上。球根花卉,球茎卵形,外皮黑褐色。叶披针形,暗绿色,长约30厘米。每开花1-4朵,花纺形,开放时漏斗形。蒴果,种子多数,呈不规则的球形,褐色。8-10月开花,翌年春天长叶。
形态特征
多年生
草本植物。地下部分也具有圆球形的
鳞茎。它的这种鳞茎,有的直径可长至6厘米以上。球根花卉,球茎卵形,外皮黑褐色。茎极短,大部理于地下。
叶披针形,暗绿色,长约30厘米。每开花1-4朵,花纺形,开放时漏斗形,淡粉红色(或紫红色),直径约7-8厘米:
雄蕊比雌蕊短,花药黄色。
蒴果,种子多数,呈不规则的球形,褐色。8-10月开花,翌年春天长叶。
产地生境
原产于
地中海沿岸,中国亦有栽培。喜欢干燥、通风、阳光明媚的环境,以及疏松透气、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弱酸性或中性土壤(pH值6.1-7.5),生长适温18-25℃。
繁殖方法
分株
小鳞茎分栽。冬季挖取地下茎块,置于室内贮藏,春季进行栽培,一般株行距为15厘米×15厘米。秋水仙的莳养管理也并不复杂,春季出苗后要求阳光充足,薄肥勤施,就能生长良好。
播种
播种可用花盆代替苗床。基质可用细砂土4份、菜园土2份、腐叶土2份、腐殖土2份,经高温消毒后配制而成。种子未播以前先用35-40℃的温开水浸泡,种子刚放入温水中要不断地搅动,水凉以后继续浸泡24-36小时,再把种子捞起,用湿毛巾包裹,置于22-25℃的中温环境中催芽,每天中午用温热水浸毛巾一次,一星期后,把膨大的种子以1-2厘米的株行距,点播在苗床内,用细孔喷壶盛温水喷透,上面再盖一层0.5-1厘米厚的细砂土。花盆上用白色玻璃覆盖,最后把苗床放入温室,保持温度和湿度,一般20-25天种子便开始萌发。一旦秋水仙小苗出土,就应及时将苗床移至光照处,以利小苗进行光合作用,茁壮成长。再莳养20-30天,待小苗长出2片真叶后,就可进行分栽。
栽培技术
盆栽首选透气性良好的粘土花盆(红陶盆、瓦盆),植材选用中型颗粒(粗砂、蛭石、赤玉土等酸性或中性材料)、腐殖质(腐叶土、泥炭、草木灰等植物性肥料,可添加少量骨粉,动物性肥料易烧根不宜适用)以1:1进行调配混合。栽种时3-5球一盆(不同品种尺寸悬殊),间距2-3厘米,夏末初秋花蕾出现前先浅埋(入土2/3),盆土保持微湿,置于避光环境,避免植材温度上升,提早打破休眠。
花蕾出现后完全覆土(看不到种球),盆土保持微湿,置于灌木、建筑物等半荫又相对避风的环境下(遮光率50%)。花期使用的是去年球茎中累积的能量,根部尚未生长,长期高湿会引发真菌感染直至球茎腐烂,光照虽对此时的球茎生长没有影响,但可以抑制花茎长度、增深花色(花丛紧凑、整齐美观),遮蔽物可以挡住强风与正午的直射光(避免倒伏、延长花期)。带状叶片会在花后出现,继续覆土3厘米(春花品种直接进行这一步),盆土保持湿润,切勿积水,遮光率降至30%,过于阴暗会影响叶片工作效率,7-10日追加1次速效液肥(叶面喷洒、灌根轮上),此时老球茎开始萎缩,新生根系吸收养分后孕育新球茎,新球的质量直接关乎翌年复花的数量。南方可露天越冬,北方露天要用树叶、薄膜等覆盖,以防来自干霜、冻雨的威胁。晚春、初夏叶片出现枯黄后减少浇水量,地上部位枯萎后正式断水,切记不要提前将叶片切除,一定要自然枯萎,休眠后需起球置于通风、干燥处存放。
秋水仙在夏季干燥的地区可以地栽,花园应用需注意以下三点:①无论黏土、沙土都要掺入大量多孔基质来改良土质;②种植在通风良好、不易积水的落叶灌木、乔木下,充足的光线让叶片生长旺盛,冬季落叶可以保护球茎顺利越冬,夏季休眠有阴凉的环境度夏(不用起球);③种植间隔7-15厘米,大球深度10-15厘米,小球深度3-5厘米。
主要价值
药用:秋水仙的鳞茎可以入药,味苦,性温,有毒;具有散寒、镇痛、抗癌;主治癌症、痛风;也用于肝炎和肝纤维化的治疗。
观赏:秋水仙叶片线形,花茎婷婷玉立,花茎和花朵,多为粉红至紫红色,宜作盆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