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独坐
唐代王维诗作
《秋夜独坐》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此诗写诗人时迈人老、感慨人生,斥神仙虚妄,悟佛义根本,流露出诗人想皈依佛门的禅思,表现了诗人决心修佛、永离人间苦海的愿望。前两联写诗人的沉思与悲哀:秋天雨夜、寂静无人,环境凄清,诗人独坐在空堂苦苦思索;后两联写觉悟和学佛:万物有生必有灭,只有大自然才是永存的,而人及万物都是短暂的。全诗从情入理,以情证理,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写出诗人思想觉悟即禅悟的过程。
作品原文
秋夜独坐
独坐悲双鬓, 空堂欲二更⑴。
雨中山果落⑵, 灯下草虫鸣⑶。
白发终难变, 黄金不可成⑷。
欲知除老病⑸, 唯有学无生⑹。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堂:泛指房屋的正厅。欲二更:将近二更。二更,指晚上九时至十一时,又称二鼓。
⑵山果:山上的野果。
⑶灯下:点出夜。草虫,草丛中的小虫子。
⑷“黄金”句:《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时,有方士栾大诡称“黄金可成,河决可塞,不死之药可得,仙人可致”,因此武帝封他为五利将军。后均无效验,被杀。黄金可成,亦指炼丹术。黄金,道教仙药名。晋葛洪抱朴子·仙药》:“仙药之上者丹砂,次则黄金,次则白银,次则诸芝。”
⑸老病:年老多病。
⑹无生:佛家语,谓世本虚幻,万物实体无生无灭。禅宗认为这一点人们是难以领悟到的。
白话译文
独自一人坐在那里悲伤两鬓斑白,在空旷的厅堂坐到天将二更。
雨中听到山果落下的声音,灯光下草虫纷纷啼鸣。
白发终究难以变回黑发,黄金这样的丹药也难以炼成。
要想除去年老多病的烦恼,唯有学习佛法修成不灭不生。
创作背景
此诗是王维晚年的作品。王维全家人虔信佛法。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他更是苦行斋心,除饭僧施粥外,“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王维中年奉佛,诗多禅意。这诗题曰“秋夜独坐”,就像僧徒坐禅。而诗中写时迈人老,感慨人生,斥神仙虚妄,悟佛义根本,是诗人现身说法的禅意哲理之作,情理都无可取,但在艺术表现上较为真切细微,传神如化,历来受到赞赏。
前二联写沉思和悲哀。这是一个秋天雨夜,更深人寂,诗人独坐在空堂上,潜心默想。这情境仿佛就是佛徒坐禅,然而诗人却是陷于人生的悲哀。他看到自己两鬓花白,人一天天老了,不能长生;此夜又将二更,时光一点点消逝,无法挽留。一个人就是这样地在岁月无情流逝中走向老病去世。这冷酷的事实使他自觉无力而陷于深刻的悲哀。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他越发感到孤独空虚,需要同情勉励,启发诱导。然而除了诗人自己,堂上只有灯烛,屋外听见雨声。于是他从雨声想到了山里成熟的野果,好像看见它们正被秋雨摧落;从灯烛的一线光亮中得到启发,注意到秋夜草野里的鸣虫也躲进堂屋来叫了。诗人的沉思,从人生转到草木昆虫的生存,虽属异类,却获同情,但更觉得悲哀,发现这无知的草木昆虫同有知的人一样,都在无情的时光、岁月的消逝中零落哀鸣。诗人由此得到启发诱导,自以为觉悟了。
后二联便是写觉悟和学佛。诗人觉悟到的真理是万物有生必有灭,大自然是永存的,而人及万物都是短暂的。人,从出生到老死的过程不可改变。诗人从自己嗟老的忧伤,想到了宣扬神仙长生不老的道教。诗人感叹“黄金不可成”,就是否定神仙方术之事,指明炼丹服药祈求长生的虚妄,而认为只有信奉佛教,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生的悲哀,解脱生老病死的痛苦。佛教讲灭寂,要求人从心灵中清除七情六欲,是谓“无生”。倘使果真如此,当然不仅根除老病的痛苦,一切人生苦恼也都不再觉得了。诗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去皈依佛门的。
整首诗写出一个思想觉悟即禅悟的过程。从情入理,以情证理。诗的前半篇表现诗人沉思而悲哀的神情和意境,形象生动,感受真切,情思细微,艺术上是颇为出色的;而后半篇则纯属说教,归纳推理,枯燥无味,缺陷也是比较明显的。
名家点评
宋·刘辰翁《王孟诗评》:顾云:极平易,有点化。
明·陆时雍唐诗镜》:三四轻便。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黄俞言曰:自然语,要是锻炼中来。周启琦曰:出口语圆湛轻便。
清·焦袁熹《此木轩五言律七言律诗选读本》:全首只注“唯有学无生”句。“双鬓”、“白发”、“老病”似乎言之复矣,须知是心口俱忙,不觉其然。悠悠生死海中者何以知之?
清·焦袁熹《此木轩论诗汇编》:五六从来不留顿,学者须一眼注定下文。识此,则知五六之不求甚工者,乃所以为工,而求工者多不成诗也。
清·顾安、何文焕唐律消夏录》:上半首沉痛迫切,下半首直截了当。胸中有此一首诗,那得更有余事?须知右丞一生闲适之乐,皆从此“悲”字得力也。
清·范大士《历代诗发》:神伤幽独,是夜情景。万古如生。
清·吴煊、黄培芳《唐贤三昧集笺注》:真意溢于楮墨,其气充足。清婉。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陈德公曰:读之萧瑟,增人道念。评。“欲二更”,“欲”字尖颖。后四婉不伤雅,笔高故然。
清·张文荪《唐贤清雅集》:一气说下,最浑成。
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吴汝纶评:挺起得势(“白发”句下)。
作者简介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04 00:01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