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即事》出自清代小说家
曹雪芹所著小说《
红楼梦》的第二十三回,是小说人物
贾宝玉所作的一首
七言律诗,是贾宝玉的《
四时即事》第三首即事诗。首联的上句点明地点,下句说明季节;颔联写院内的景物;颈联描写人物的活动,依然紧扣“秋夜”两个字;尾联才写到贾宝玉自己。全诗用词优雅,不见秋天肃杀悲凉之气,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秋夜图景。
曹雪芹将《秋夜即事》写在了《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是贾宝玉所作的四首即事诗的第三首。这首诗是贾宝玉随众姐妹初入大观园时所作。初入大观园的一年,贾宝玉过着终日吟风弄月的生活。为了抒发自己的“心满意足,再无别项可生贪求之心”的心情,贾宝玉创作了这首《秋夜即事》。
环境描写体现了这一点。“桂魄流光浸茜纱”,月光如水浸透了红色窗纱,这是恬静的意境。“苔锁石纹容睡鹤,井飘桐露湿栖鸦”。院中的假山石,裂缝皱纹被厚厚的青苔盖满了,柔软高雅,招来了仙鹤在那上面憩息;井栏上桐叶飘落,叶上秋露沾湿了树上栖止的乌鸦。这环境不仅恬静,而且高雅,凡尘不到。
诗中描写的人的生活情景也体现了这一点。“抱衾婢至舒金凤,倚栏人归落翠花。”上句暗用了《
西厢记》红娘抱衾而至的故事,但这里不是表现人物如同张生当时所产生的那种惊喜神秘的感情,而主要表现丫鬟有如红娘的聪明伶俐。从后面写到的“落翠花”(卸下饰有翡翠珠玉的簪花头饰)来看,这个“倚槛人”应是小姐,不是宝玉本人。倚槛赏月的人儿尽兴而归,卸下头饰,联明伶俐的丫鬟已为她展开了衾枕。可是她直到夜深人静了还是“睡不眠”。“静夜”,既有夜深人静的意思,也启人秋夜皓月当空的联想。这人睡而不眠不为别的原因,全是“因酒渴” ——因酒后口渴,于是呼人重又拨旺炉中灰烬之中的余火烹茶。大观园中人的生活,可谓优裕雅静、悠哉悠哉矣,“富贵闲人”的闲适情趣也就从诗中自然地流露出来了。
大观园刚建成不久,贾府中虽然潜伏着严重的危机,但还未充分暴露,贾府正处于鼎盛时期,养尊处优的公子哥儿产生这样的思想感情是非常自然的。曹雪芹能让自己的人物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情境中写出不同的诗作,表现人物在不同时期的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的各个方面,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
武汉大学教授陈文新《红楼梦诗词曲赏析》:宝玉诗中的秋天,丝毫不见肃杀悲凉之气,相反,白天的欢快,夜晚的静谧,组成了一幅安宁的生活画面,一切都是那么样和美好,表现出宝玉“少年不识愁滋味” 的心态。
曹雪芹(1715—1764),清代小说家。名沾,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宁辽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曹雪芹一生正好经历了曹家盛极而衰的过程。少年时期曾经在南京过了一段“锦衣纨绔”、“饫甘餍肥”的生活。十三岁迁居北京。
雍正(1722—1735)初年,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家产抄没。
乾隆十五年(1750)左右迁居北京西郊黄叶村(现为曹雪芹纪念馆),“蓬牖茅椽、绳床瓦灶”,贫病交加,又加上幼子夭折,生活非常悲凉。最后因贫病无医而逝世。曹雪芹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嗜酒,才气纵横,善谈吐。能诗善画。其诗立意新奇,风格近唐代诗人
李贺。他最大的贡献在于小说创作,他所创作的长篇小说《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