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读tū),通用规范一级字(
常用字)。此字最古形体是《说文解字》中的小篆。本义是指人的头发像禾苗一样稀疏,另说是谷物抽穗扬花。由头发像禾苗一样稀疏引申出家禽鸟兽等头或尾的毛脱落,还引申为树木没有枝叶,无草木或物体脱落,光秃秃一片,物体失去尖端等。
字源演变
秃字是会意字。上部是禾,表示谷类植物的秧苗。下部是几,代表一个人。“秃”在最初很可能是个多音多义字,一个字形记录着口语中不同的词,分别表示三种意思:(1)禾黍丰收,农人负禾而归;(2)禾黍抽穗,其颖屈曲下垂;(3)禾黍秀后茎屈处圆转光滑。后来为了区别这几个字,就稍稍变动禾下的人形,分成秀与秃两个字,并赋以不同的音和义。人头顶的“无发”和禾黍之秀颖的光秃相似,所以便在用到人身上的时候,称秀顶或秃顶。(见下图)
秃字最古形体是《
说文解字》中的小篆。上面就像是
禾粟的样子,下面像是一个人,发展到汉朝已经有了现代楷书的雏形,而后演变为现在的“秃”。
“秃”字本义现有两种说法,其一为谷物抽穗扬花(此与“秀”字本义相同,在此处是把“秃”看做“秀”的异体字),另一种说法是指头上没有头发。由头上无毛,引申为其他许多意思。山上没有草木,称为荒山秃岭,鸟兽的头、尾无毛,称为秃鹫、秃尾巴。树木没有树枝或顶梢称为秃树。物体磨去尖端,因为不尖锐而称为秃笔或针尖秃了。写文章首尾不全称为秃头文章。
详细释义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卷八】【秃部】他谷切
无发也。从人,上象禾粟之形,取其声。凡秃之属皆从秃。王育说:苍颉出见秃人伏禾中,因以制字。未知其审。
说文解字注
无发也。《丧服四制》曰:“秃者不髽。”《明堂位》注曰:“齐人谓无发为秃楬。”《周礼·医师》注曰:“庀,头痬,亦谓秃也。”引伸之,凡不锐者曰秃。《释名》曰:“沐、秃皆无上皃之称。”沐者,《管子》云:“沐涂树之枝。”谓刊落之也。从儿,上象禾粟之形,取其声。按,粟当作“秀”,以避讳改之也。𥝩下云:“禾成秀也。”然则秀𥝩为转注。象禾秀之形者,谓禾秀之颖屈曲下𠂹,茎屈处圆转光润如折钗股,秃者全无发,首光润似之,故曰象禾秀之形。秀与秃古音皆在三部,故云秃取秀之声为声也。许书两言“取其声”,世下曰:“从卅而曳长之,亦取其声。”谓取曳声也。此云:“象禾秀之形,取其声。”谓取秀声也。皆会意兼形声也。其实秀与秃古无二字,殆小篆始分之。今人秃顶亦曰秀顶,是古遗语。凡物老而椎钝皆曰秀,如铁生衣曰銹。他谷切。凡秃之属皆从秃。王育说。谓以上为王育说也。仓颉出见秃人伏禾中。因㠯制字。未知其审。因一时之偶见,遂定千古之书契,秃人不必皆伏禾中,此说殆未然矣。《广韵》秃下曰:“《说文》云:无发也。从儿上象禾粟之形。《文字音义》云:仓颉出见秃人伏於禾中,因以制字。”《广韵》不以仓颉云云为《说文》语,则知古本无仓颉以下十七字,而“王育说”三字为结上之辞,全书例固如此。《文字音义》者,《唐书·艺文志》有玄宗《开元文字音义》三十卷是也。
康熙字典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𠀤他谷切。通入声。《说文》:无发也。从人,上象禾粟之形,取其声。王育说,仓颉出,见秃人伏禾中,因以制字,未知其审。
又徐锴曰:言秃人发不纤长若禾稼也。《谷梁传·成元年》:季孙行父秃,聘于齐,齐使秃者御之。《史记·灌夫传》:与长孺共一老秃翁。
又凡物落尽皆曰秃。《后汉·张衡传》:蘇武以秃节效贞。
又《孔融传》:秃巾微行。注:谓不加帻。
又《杜甫诗》:漱壑松柏秃。
又姓。祝融后八姓,秃居一。出《国语》。又复姓。南凉主秃发乌孤。
又与鵚同。秃鶖,鸟名。
字形书法
异体字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赏析
音韵汇集
中上古音
韵书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