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花鱼
鲤属鲤的一种变种
禾花鱼是鲤属(Cyprinus)鲤(Cyprinus carpio)的一种变种,别名禾花鲤、禾花乌鲤、乌鲤。体近椭圆形,侧扁腹圆,头较小,口端位,口须两对,体色呈乌褐,背部青黑或青灰,腹部偏紫色。细叶鳞,色彩亮丽,侧线鳞为35-37,体长为体高的2.6倍左右。
历史记载
禾花鱼是鲤鱼(Cyprinus carpio)的一种变种,鱼苗在水稻田中养殖,因主食稻田禾花而得名。其在中国历史悠久,早在三国时期桂东北地区就有了稻田养鱼的记载,唐朝时期广西全州县农民就开始在水稻田里放养禾花鱼,到唐末五代利用稻田进行稻鱼生产已较普遍。全州当地县志记载“昔日全州禾花鱼四乡皆有之。”唐昭宗年间,刘恂在《岭表录异》中对全州禾花鱼有更为详细的记载。清代乾隆盛世时,曾把全州县的禾花鱼列为贡品。发展到现代,《中国淡水鱼类养殖学》中也有禾花鱼的专门记载。1954年,中国国家农业部、广西商业厅、桂林专区农林水利局及苏联专家就禾花鱼品种专程到全州进行了考察,认为禾花鱼肉质鲜美,全州稻田养鱼两全其美,适宜大力发展禾花鱼养殖业。
形态特征
禾花鱼体近椭圆形,侧扁腹圆,头较小,口端位,口须两对。体色呈乌褐,背部青黑或青灰,腹部偏紫色。细叶鳞,色彩亮丽,侧线鳞为35-37,体长为体高的2.6倍左右。雌鱼和雄鱼具有形态差异。
雌鱼
雌鱼背高、体短宽、头小。性成熟时腹部膨大略硬,外观饱满,生殖孔红润呈圆形外凸;生殖季节腹部膨大柔软,胸腹鳍及鳃盖光滑无追星,全身手感光滑,腹部乌褐色明显。
雄鱼
雄鱼背高、体短宽、头小。性成熟时腹部膨大略柔软,外观饱满,生殖孔呈圆形较小略内凹,生殖季节胸腹鳍,鳃盖及体表有追星,全身手感粗糙,腹部乌褐色明显,轻压腹部有精液流出。
栖息环境
禾花鱼属于广温性鱼类,适宜生长在0-35℃的水温中,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属于底层鱼类,最喜在水草丛中及底泥松软的地方栖息,也耐浅水。
禾花鱼的生长环境为水稻田,全州县在每年的7-8月份光照时间较为充足,有利于水中植物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促进禾花鱼生长。
禾花鱼的栖息环境可分为高度适宜区域、适宜地区、不适宜地区,具体如下:
分布范围
禾花鱼是中国土著鱼类,初始发源于桂林市全州县龙水乡和融水县苗山等地,而后分布于广西西北部和南部山区一带,又被进一步扩展到四川、重庆、贵州等地。
生活习性
禾花鱼为杂食性,生长速度快,在生长过程中,会取食掉落在水中的水稻花粉和花,以及稻田浮游生物、稻谷、有机碎屑等,也会食用农家饲料或者青饲料。其中农家饲料主要为麦麸、精饲料等,而青饲料则以青草、木薯叶、青菜叶为主。
生长繁殖
生长特性
禾花鱼1龄鱼可达0.2-0.3千克,2龄鱼可达0.5-1千克,具体生长情况因生长环境而定,通常在稻田中经过2个月左右的饲养均能达50克以上。
繁殖方式
禾花鱼1龄开始性成熟。其正常繁殖水温要求为19℃以上,3-4月水温回升时,亲鱼结束越冬,体内大部分脂肪转移至性腺,性腺迅速发育,开始产卵并孵化。禾花鱼在鱼卵孵化的过程当中需要一定的光照条件,据统计全州县的每年3-4月份的降雨量较为充沛且光照条件较充足,符合鱼卵的孵化条件与时间。
养殖技术
稻田选择
选择水源丰富无污染、光线充足的地区的稻田作为养殖地,然后对田间土地进行适当硬化处理,同时根据整体稻田地势情况设置进、出口和拦鱼设施。在鱼种放养前可适当延伸稻田水位,并在后期施入农家有机肥料。
鱼种投放
在水体繁殖浮游生物最多时期,即水体整体呈土褐色时,投放鱼种。选择体格健壮、身体健康且鳞片完整的鱼类作为鱼种,投放前用氯化钠溶液进行消毒。
养殖管理
鱼种下塘2-3天后开始少量投喂浮性膨化颗粒饲料,待鱼种形成定点集中大量抢食的条件反射后,开始按鱼种实际吃食量的八成饱方式投喂。禾花鱼虽耐低氧,但也需要调节好水质,促进鱼种快速生长,主要通过定期加水、增氧机增氧等方式。
敌害防治
禾花鱼养殖过程中,鼠类、蛇类、昆虫类、鸟类等敌害频繁发生,需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鼠类防治可采用设圈套鼠、水泥杀鼠等措施;蛇类可采用筑巢捕蛇、围网拦蛇等方式;鸟类防治可通过鞭炮燃放或光盘悬挂的方式驱赶鸟类;对于昆虫类敌害,常用的防治措施有灯光诱杀、置饵诱捕等。此外,稻田禾花鱼养殖过程中,稻田温度应保持在16℃-32℃,避免有害病原体大规模延导致的水霉病等鱼类疾病。
主要价值
食用营养
禾花鱼肉质细腻,刺少肉多,骨软无腥味,味道鲜美。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蒸煮损失率均较小,包含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与标准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含量比较接近,属于营养价值较高的可食用鱼类。适宜黄焖、清煮、煎、蒸等多种烹饪方式,以瓦罐煨煮味道最佳。禾花鱼制成的鱼干成品金黄油亮,闻香生津、久食不腻,是全州的传统食品。
经济价值
禾花鱼是中国发展的优质鱼类品种,也是桂北地区主要的稻田养殖品种。2012年,全州禾花鱼获得中国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2016年,全州、兴安、灌阳等主产区禾花鱼养殖已达到90000多亩,年产量2500多吨。2015年-2022年,全州禾花鱼平均每年养殖禾花鱼面积达28万亩。2022年,全州县稻田养殖禾花鱼面积28.13万亩,产量8044吨,占全州县水产品总量的34.76%,年产值4.02亿元,人均增收400元。全州县年总生产销售禾花鱼系列加工产品在1000吨以上,产值达3亿元以上。
相关文化
诗词谚语
禾花鱼养殖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清代学者蒋奇龄曾以《桂林竹枝词》一诗咏禾花鱼,“田家邀客启荆扉,时有村翁扶醉归。秋入清湘饱盐豉,禾花落尽鲤鱼肥。”20世纪60年代,全州县农家普遍在稻田放养禾花鱼,家家熏制禾花腊鱼,用以招待贵宾,“腊鱼好送饭鼎锅也刮烂”的民谚在当地家喻户晓。
相关报道
2000年开始,CCTV、农业农村部官网、广西电视台等多个媒体开始报道禾花鱼,如CCTV10《探索·发现》栏目摄制并播出《家乡至味2022》专题节目《全州十大碗》“全州禾花鱼”。全州还注册了“禾花”牌商标,组织地方产品参加国际国内相关农产品交易会、中国一东盟博览会,举办湘山文化节、农民丰收节等重大节庆活动。
参考资料
Cyprinus carpio.Species 2000.
最新修订时间:2025-04-09 13:33
目录
概述
历史记载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