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交换层析(ion-exchange chromatography,IEC) 是在
生物大分子提纯中得到最广泛应用的方法之一。
1848年,Thompson等人在研究土壤
碱性物质交换过程中发现离子交换现象。上世纪40年代,出现了具有稳定交换特性的
聚苯乙烯离子交换树脂。50年代,离子交换层析进入
生物化学领域,应用于
氨基酸的分析。离子交换层析是生物化学领域中常用的一种层析方法,广泛的应用于各种生化物质如氨基酸、蛋白、糖类、
核苷酸等的
分离纯化。常用的
离子交换剂有:
离子交换纤维素、离子交换
葡聚糖和离子交换树脂 。
离子交换层析中,基质是由带有电荷的树脂或纤维素组成。带有
负电荷的称之
阳离子交换树脂;而带有
正电荷的称之
阴离子树脂。离子交换层析同样可以用于蛋白质的
分离纯化。由于蛋白质也有
等电点,当蛋白质处于不同的pH条件下,其带电状况也不同。
阴离子交换基质结合带有负电荷的蛋白质,所以这
类蛋白质被留在柱子上,然后通过提高
洗脱液中的盐浓度等措施,将吸附在柱子上的蛋白质洗脱下来。结合较弱的蛋白质首先被洗脱下来。反之
阳离子交换基质结合带有正电荷的蛋白质,结合的蛋白可以通过逐步增加洗脱液中的盐浓度或是提高洗脱液的pH值洗脱下来。
对于离子交换纤维素要用流水洗去少量碎的不易沉淀的颗粒,以保证有较好的
均匀度,对于已
溶胀好的产品则不必经这一步骤。溶胀的交换剂使用前要用稀酸或稀
碱处理,使之成为带H+或
OH-的交换剂型。
阴离子交换剂常用“碱-酸-碱”处理,使最终转为-OH-型或盐型交换剂;对于阳离子交换剂则用“酸-碱-酸”处理,使最终转为-H-型交换剂。
洗涤好的
纤维素使用前必须平衡至所需的pH和
离子强度。已平衡的交换剂在装柱前还要减压除气泡。为了避免
颗粒大小不等的交换剂在自然沉降时分层,要适当加压装柱,同时使柱床压紧,减少
死体积,有利于分辨率的提高。
层析所用的样品应与起始缓冲液有相同的pH和离子强度,所选定的pH值应落在交换剂与被
结合物有相反电荷的范围,同时要注意离子强度应低,可用透析、
凝胶过滤或
稀释法达此目的。样品中的不溶物应在透析后或凝胶过滤前,以离心法除去。为了达到满意的分离效果,上样量要适当,不要超过柱的负荷能力。柱的负荷能力可用
交换容量来推算,通常上样量为交换剂交换总量的1%-5%。
已结合样品的离子交换前,可通过改变溶液的pH或改变离子强度的方法将结合物洗脱,也可同时改变pH与离子强度。为了使复杂的组份分离完全,往往需要逐步改变pH或离子强度,其中最简单的方法是阶段
洗脱法,即分次将不同pH与离子强度的溶液加入,使不同成分逐步洗脱。由于这种洗脱pH与离子强度的变化大,使许多
洗脱体积相近的成分同时洗脱,纯度较差,不适宜精细的分离。最好的洗脱方法是
连续梯度洗脱,洗脱装置见图16-6.两个容器放于同一水平上,第一个容器盛有一定pH的缓冲液,第二个容器含有高盐浓度或不同pH的缓冲液,两容器连通,第一个容器与柱相连,当溶液由第一容器流入柱时,第二容器中的溶液就会自动来补充,经搅拌与第一容器的溶液
相混合,这样流入柱中的缓冲液的洗脱能力即成梯度变化。第一容器中任何时间的浓度都可用下式进行计算:
式中A1、A2分别代表两容器的
截面积:C1、C2分别表示容器中溶液的浓度;V为流出体积对总体积之比。当A1=A2时为线性梯度,当A1>A2时为凹形梯度,A1>A2时为凸形梯度。
洗脱馏份的分析按一定体积(5-10ml/管)收集的洗脱液可逐管进行测定,得到层析图谱。依实验目的的不同,可采用适宜的检测方法(
生物活性测定、
免疫学测定等)确定图谱中目的物的位置,并回收目的物。
离子交换剂的再生与保存离子交换剂可在柱上再生。如离子交换纤维素可用2mol/:
NaCl淋洗柱,若有强吸附物则可用0.1
mol/LNaOH洗柱;若有
脂溶性物质则可用非离子型
去污剂洗柱后再生,也可用
乙醇洗涤,其顺序为:0.5mol/LNaOH-水-乙醇-水-20%NaOH-水。保存离子交换剂时要加
防腐剂。对
阴离子交换剂宜用0.002%氯已定(
洗必泰),阳离子交换剂可用
乙基硫柳汞(0.005%)。有些产品建议用0.02%
叠氮钠。
离子交换层析技术已广泛用于各学科领域。在生物化学及临床生化检验中主要用于分离氨基酸、
多肽及蛋白质,也可用于分离
核酸、核苷酸及其它带电荷的
生物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