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龙”号鱼雷艇
德国希肖船厂制造的雷艇
鱼雷艇 1884年,福建水师从德国订购了1艘鱼雷艇,德国希肖船厂(Schichau,Elbing)制造,为出海大艇,造价5万7千两银,名为“福龙”号,1886年建造完成。为钢质艇壳,功率1597马力,航速22.5节。艇上装备2门37毫米速射炮,2具356毫米鱼雷发射管,艇员20人。1890年,该艇划归北洋水师。于1908年4月1日除籍。
基本简介
“福龙”号鱼雷艇
“福龙”艇鱼雷艇中法战争后福建船政舰队在德国订购的出海大艇,即现代驱逐舰的始祖。
由当时世界著名的德国希肖船厂(Schichau,Elbing)建造,德国档案编号S10,造价5万7千两银,。
1886年建成,同年9月24日由德国水手驾驶,抵达福州马尾交付中国。
基本舰史
该艇原属福建水师,后调入北洋舰队,参加了黄海大战,海战中该艇在40米处对日舰“西京丸”连发3枚鱼雷都未命中,于1895年2月7日尾随“左一”艇逃离威海卫,逃脱失败后被日军俘虏。
后于2月27日被编入日本舰队,仍称“福龙”,本艇曾参加明治33年的神户海上观舰式大及1905年的日俄战争,为第五艇队指挥艇,于1908年4月1日除籍。
舰船资料
日军掳去后的“福龙”艇
日军掳去后的“福龙”
动力为:1台3胀往复式蒸汽机、1座汽车式燃煤锅炉、单轴推进
航试时测得功率:1597马力
航速:24.2节
编制:20人
主要武器
37mm格林炮2门、14吋鱼雷发射管3具(艇艏左右各1具,艇艉甲板1具)。
军官
“福龙”管带蔡廷干北洋水师都司,留美幼童,大沽水雷学堂毕业。
关联信息
蔡廷干
福龙艇线图
蔡廷干(1861-1935) 字耀堂。广东省香山县上恭都上栅村人 (今珠海市香洲区金鼎镇外沙村)。1871年(同治十年)清廷接受华侨教育家容闳(今珠海市南屏镇人)的建议,同意选拔一百二十名幼童分四批派送美国留学,并由容闳主持在美留学事宜。为了保证选派幼童的英文水准,清廷在上海创办一间预备学校,由全国各地选派聪颖子弟入学预修,然后通过考核选拔优秀者赴美留学。由于广东省得风气之先,加上有容闳、唐廷枢、徐润等思想较为开明人士的引荐,入上海预备学校者大多数是粤籍儿童,尤以香山县为众。在第二批赴美留学幼童中,有唐家村的唐国安、唐元湛、蔡廷干在内。
1873年,蔡廷干在预备学校毕业,被选派为第二批三十名幼童赴美留学,最初分派到康纳狄格州哈特福德语文学校学习;不久又进入新不列颠中学读书,住在麻省的斯普林菲德尔·麦连太太家中。因蔡氏品性比较顽皮,被同学称之为“好斗的中国人”。在高等学校将届毕业之前,曾被分配到麻省罗沃尔机械厂学习。在长达八年的美国生活中,他和多数的留美幼童一样,在西式教育的影响下,对中国固有的封建礼教社会伦理的观念有所淡薄,成为几名首先剪掉辫子的学生之一。
由于当年清廷驻美副公使兼留美学生监督容闳对学生们许多的“越轨行为”采取放任的态度,遭到清廷一班腐朽官僚们的非议,不断向清帝上奏加以弹劾。清廷终于在1881年下令撤回全部留美学童。蔡廷干奉调回国后,分配到“大沽水雷学堂”学习。在以后的四年中,他除了学习有关鱼雷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之外,同时在英、美、法的外籍教官的指导下,学习电机,采矿、测量等课程。
1884年,蔡氏在北洋舰队实习期间,向担任舰队教习的英国海军军官学习了航海课程,毕业后被派往福建水师当一名士官,1885中参加了中法之战,1888年以“守备衔尽先补用“调往北洋水师服役。1889年(光绪十五年)以“都司衔补用守备”升署北洋海军鱼雷左一营都司、委带左队一号鱼雷艇;1892年升署三年期满改为实授,后调任“福龙”号鱼雷艇管带(武职正四品)并赏绘花翎顶戴。
“九一八”事变后,蔡廷干从大连回北平定居。由于蔡氏的中国古典文学根底深厚美国的八年留学中又潜心钻研英文文法,在中英文的造诣极深,而一生中大部份时间都从事涉外工作,在口才、谈吐、词锋各方面表现出老练稳健。晚年他除了不时应清华、燕京两大学的邀请以《中国文学》为题材作客座教授专题讲课外,其余时间便以其熟练深究的英文文法将一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用英语译注。
其中已经成书的有《老解老》(英语译注老子道德经)及《唐诗英著》。该书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于1932年出版,书名是《用英文韵脚翻译的中国诗》。两本译本都曾经在“圣路易博览会”展出,获得国际文学界的好评。其他未成书的有英译《阅微草堂笔记》、《红楼梦选篇》,在中文方面有《古君子》及《大东诗选》等。由于蔡氏在文事武功,均有卓越的成就,是以在当年上流社会中冠以“儒将”之称。1935年9月20日,蔡廷干病逝于北平。
黄海战役
黄海海战——中国鱼雷艇痛失良机
1894年7月25日,日本海军在丰岛海面对中国海军的护航舰队和运输船发动了突然袭击。8月1日,中日正式宣战,甲午海战爆发。1个多月后,中日海军主力在黄海大东沟海面遭遇,进行了一场海上大战,史称黄海海战。
9月16日凌晨,北洋水师18艘舰艇组成护航舰队,护送5艘运兵船从大连湾出发,前往大东沟登陆,增援在平壤的中国守军。“福龙”、“左队一号”、“右队二号”和“右队三号”4艘鱼雷艇参加了护航任务。
当天下午,舰队和运兵船平安驶抵大东沟口外,“福龙”等4艘艇与“镇南”、“镇中”2艘炮舰护卫运兵船人口,连夜登陆。“平远”、“广丙”2艘巡洋舰停泊在大东沟口外担任警戒,其余10艘战舰在口外12海里处锚泊,以防日舰偷袭。
17日上午10时,在大东沟口外锚泊的各舰发现了前来搜寻北洋水师的日本联合舰队。12时50分,双方正式开战。北洋水师以10艘战舰迎击日本联合舰队的12艘军舰,无论是军舰的数量、吨位还是军舰的航速和火力,都处于劣势,加之仓促应战,队形散乱,特别是刚刚开战舰队便失去指挥,导致北洋水师从一开始就陷入了被动的境地。
当时,日本联合舰队的6艘鱼雷艇没有能够随舰队前来。北洋水师有4艘鱼雷艇,占有绝对优势,本应对敌舰队构成很大的威胁。但遗憾的是,北洋水师的鱼雷艇没能在海战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战斗打响后,停泊在大东沟口外的“平远”、“广丙”2艘巡洋舰和“福龙”、“左队一号”2艘鱼雷艇前往增援。它们加入战斗后,首先围攻日军的“西京丸”号。“西京丸”是日本的一艘巡洋舰,日本海军军令部长桦山资纪中将此时正坐镇该舰。由于“西京丸”火力较弱,又在混战中失去主力战舰的保护,结果多处中弹,船舱进水,舰上燃起大火,信号装置和蒸汽舵也遭到破坏,只得使用人力操舵。
2时40分,“西京丸”发现“左队一号”艇与“平远”、“广丙’向其冲来,便立即集中火力向“左队一号’射击。在“西京丸”4门速射炮的拦击下,“左队一号”被迫规避。“平远”、“广丙”2舰奋勇前进至“西京丸”右舷500米处猛轰敌舰。正当“西京丸”进行顽抗时,“福龙”号鱼雷艇突然从浓烟烈火中冲出,向其发起了攻击。
3时05分,“福龙”在距“西京丸”约400米处,发射了第一枚鱼雷,从其右舷擦过,未能击中。“西京丸”被迫做躲避航行。“福龙”稍作调整后,又发射了第二枚鱼雷,但仍未能击中目标,鱼雷在距敌舰不足5米处再次从“西京丸”右舷擦过。
随后,“福龙”继续向“西京丸”迫近,艇上的速射炮不停向敌舰猛烈射击。“西京丸”仍在进行抵抗,炮弹不断从鱼雷艇上方飞过。“福龙”向右转舵,从“西京丸”左舷约40米处通过时,由舷侧鱼雷管发射了第三枚也是最后一枚鱼雷,准备给敌舰以致命一击。“福龙”号艇长蔡廷干在战后的报告中写到:当时大家都以为“此次定中无疑”,艇上官兵有的甚至开始欢呼起来。
正在“西京丸”上与6名军官一起观战的桦山资纪中将见鱼雷飞弛而来,已近在咫尺,无法躲避,不禁失声大叫:“啊!我命休矣!”随后便默然无语,听天由命。然而,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过去了,鱼雷却没有爆炸。双方都大惑不解。直到7,8分钟后,鱼雷才出现在“西京丸”右方的海面上,接着又沉入水中。
原来,这枚鱼雷竟鬼使神差般地从军舰底部穿了过去! 侥幸不死的“西京九”此时被吓得丧魂落魄,慌忙逃出战场,向南败去。
“福龙”号发射的鱼雷为什么会从军舰底部穿过呢?据战后日方分析,鱼雷在发射后会一度较深地下沉,前进一段距离以后才浮出,触及战舰爆炸。由于“福龙”号距离“西京丸”太近,鱼雷下沉时恰好从军舰的底部通过,才使“西京丸”逃脱。也有学者认为:可能是由于“福龙”号转舵之际,船体向一面倾斜,舷侧鱼雷深入水中所致。
据记载,“左队一号”也在海战中发射了全部鱼雷,但未见史料有击中敌舰的描述。日本各舰的战斗报告也没有这方面的记录,只有“左队一号”营救落水官兵的记载。
经过近5个小时的激战,中日海军已厮杀得筋疲力尽。17时40分,日军见天色已晚,由于十分惧怕遭到中国鱼雷艇的袭击,便首先脱离战场,退往朝鲜西海岸的临时锚地。此后中国军舰重新集结,尾追日舰数海里,因相距太远,后转舵返回旅顺。
北洋水师在这场大海战中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先后损失了5艘军舰,日军也有数艘战舰遭受重创。“福龙”号鱼雷艇在近距离连发三雷,未能将已经多处受伤的“西京丸”击沉,痛失良机,十分遗憾。
北洋水师鱼雷艇未能在海战中取得战果,部分原因是当时运用鱼雷艇作战的技术和战术不够熟练。但主要的原因是中国鱼雷艇官兵平时管理混乱,训练不够,技战术水平较低。战前,英国远东舰队司令斐利曼特尔中将就曾警告说:“中国水雷船排列海边,无人掌管,外则铁锈堆积,内则污秽狼籍,使或海波告警,业已无可驶用。”黄海海战应验了他的预言。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1 18:42
目录
概述
基本简介
基本舰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