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赫伯,是当代德国著名的汉学家和战后慕尼黑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曾担任过德国东方学会主席、国际东方学会联盟秘书长、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客座教授,德国科协副主席和巴伐利亚科学院院长等重要职务,他作为慕尼黑学派的代表曾与汉堡学派的代表傅吾康同是推动和组织德国汉学研究的核心人物,是战后享有国际声誉的德国著名汉学家。
1914年9月27日,福赫伯出生于科隆,其父是一位博学的书商,好与文人学士交往,受家庭和环境的熏陶,福赫伯自幼喜欢
读书,年轻时大量阅读了库恩(Franz Kuhn)翻译的中国古典小说,便对中国历史和古典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福赫伯在柏林大学的第一专业是法学,1937年以出版《论公司法和贸易登记注册的改革》一书获科隆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福赫伯是德国著名中国语文学家、历史学家和蒙古学家埃尼希·海尼士(Erich Haenisch,1880—1966)的学生和接班人,
属于战后慕尼黑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他的另一个中文名为傅欧伯,又有中文名为傅海博。他对中文的学习十分投入,1936年取得了柏林大学东方语言研究所中文专业毕业文凭,1947年又取得汉学专业的博士学位,并在科隆大学任教。
1951—1952年在剑桥大学汉学系做研究工作。1953年任慕尼黑大学东亚系汉学专业主任教授,长期主持慕尼黑大学的汉学讲座,还担任巴黎斯塔尼斯拉斯·朱利安奖金评定委员会(亦称为儒莲汉学奖评定委员会)委员。自1958年起当选为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1974—1980年曾任德国研究联合会(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的副会长,1980—1985年担任该会会长。1979年退休。
福赫伯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史,重点是宋元史和蒙古史,兼及中国文学史、文化史和边疆民族史。对于德国和西方的汉学研究史也注意及时进行总结和研究。其著述甚丰,除主编《剑桥中国史》第六卷“辽夏金元卷”外,其他主要成书者有:《蒙古人统治下的中国货币和经济》、《中国学:东方学第1部(科研报告丛书:人文科学专辑)》、《论述蒙古人统治下的中国的文化史的论文集》、《有关中国墨的文化史》、《来自吐鲁番的中部蒙古的历书》、《南宋战争史的研究与文献》、《德国大学中的中国学》、《论述中国中世纪的军事刑法》。
还有与鲍吾刚合作编译的《金箱子:两千年的中国短篇小说》,此书收集有从战国时期至17世纪的中国散文中的46篇趣闻及故事,多为短篇,书中附有木刻插图以及对作品内容进行介绍的文字。还有与陶泽德(Rolf Trauzttel)合著的《中华帝国》,主编《宋代人物传记:第1—4卷》等。
福赫伯1949年在莱比锡出版的《蒙古人统治下的中国货币和经济》影响极广。全书共分四章,他在第三章中着重研究了元朝的货币,分别对“忽必烈的货币政策”、“中统宝钞”、“卢世荣及其财政改革计划”、“1927年的货币改革”、“1309年的货币政策”、“1350年的货币政策”、“计划外纸币的发行和伪钞”及云南流行的贝钱等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他在第四章中分别从矿业、贸易、农业、人口、国家收支和物价等方面,对元代的经济统计问题做了专门研究。福赫伯的这部著作在西方学术界得到很高的评价,被认为至今西方对元代经济史的研究还没有超过这部书的水平。
福赫伯不仅在战后五六十年代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和著作,1987年还发表了其多年研究的力作《南宋战争史的研究与文献》,以
襄阳保卫战为中心,研究南宋的军事。此外,他还担任了《剑桥中国史》第六卷“辽夏金元”卷的主编。福赫伯对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对宋元史和蒙古史的研究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擅长于从经济、文化、制度诸方面进行综合研究,而不是仅从多种语言加以比较。
福赫伯的老师海尼士是脱胎于德国普通语言学和东方语言学的最后一位汉学家,他继承了德国历史语言学派的治学传统,无论在柏林大学,还是在战后的慕尼黑大学,均不教授现代汉语,而且对口语教学颇有微词。福赫伯继海尼士任慕尼黑大学汉学专业主任教授后,在学科建设中开始重视现代汉语的教学和
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尽管其本人的科研重点仍在中国古代史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