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溪村
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辖村
福溪村,因境内福溪而得名,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下辖行政村,中国传统村落,位于秦汉潇贺古道旁,四面环山,坐东向西,村域面积4.5平方千米。
村落历史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冬,潇贺古道的雏形秦“古道”建成,福溪村便是潇贺古道从湖南进入贺州的第一个文化古村。因位置特殊,福溪一度被称为“南邪关”。
福溪村始建于唐宋时期,据《福溪源流记》记载:“周、蒋、陈、何各姓贤祖列宗,分邑郡县,于唐末宋初先后迁徙而来,其初地形凹凸高低不等。”
五代十国时期,福溪村被南楚开国君主马殷统治,当时土匪猖獗,马殷派兵剿匪成功后留驻于此。
北宋咸平元年(998年),周敦颐家族的一支从百里外的湖南道县迁徙至福溪繁衍生息,与定居在此处的蒋氏族人建起了最初的福溪寨。后来又有何、陈二姓的人群到此定居,与陆续迁徙至此的瑶族居民相互融合,形成了蒋、周、何、陈四姓同聚的独特居住形式,此后村寨的规模不断扩大。
地理环境
福溪村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东侧,与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兰溪瑶族乡毗邻
福溪村四面环山,喀斯特地貌形成了造型奇特的峰峦形态。
福溪是福溪村唯一的一条水源,是湘江水系潇水的支流,地表水以及涌泉水汇聚,水量充沛。
福溪村土地肥沃,以沙壤土和红壤土为主,有机质含量高。
福溪村原始天然林植被区域较少,主要为次生林、灌木草丛和人工林、农作物植被,组成树种以樟科、壳斗科、茶科的常绿乔木为主。
村落格局
选址理念
福溪村选址秦汉潇贺古道、楚粤通衢旁,四面环山,坐东向西,依据中国传统风水理论中“择吉而居,人财两旺”的说法,本着“天人合一”的布局思想,以山水作为自然屏障。
空间布局
福溪村采用“一心、两带、多点”的传统风貌布局形式。
“一村”指的是全村集中的公共活动中心,这是集全村活动、聚会、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中心地块。
“两带”一是指以石板主街为重要生活和交通枢纽的动态景观带,二是指村庄东面的风水古木林带。
“多点”指的是村内民居建筑围绕着家族宗祠、庙宇等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多点式布置,并逐步向周边扩散。
经济社会
人口
据2020年2月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官网显示,福溪村以瑶族为主,有户籍人口1630人,常住人口1630人。
经济
福溪村以种植水稻、烤烟、玉米、黄豆、蔬菜为主,并发展脐橙种植。
据2020年2月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官网显示,福溪村村集体年收入1.5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5000元。
主要景点
综述
福溪村历史文化遗迹众多,素有“一溪、二庙、三桥、四祠、十三门楼、十五街巷、二十四戏台”之说。
马殷庙
马殷庙始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由马楚大王庙和马楚都督庙组成,是纪念和祭祀楚王马殷的古建筑群,全庙由76根古楠、古水杉圆木柱和44根吊柱支撑而成,通过月梁、托峰、托脚、榫卯固定,未用一颗钉子。76根主柱全部用莲花形石礅托立离地,主柱与托柱刚好是120根,因此又称“百柱庙”。
2006年5月,马殷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家族祠堂
福溪村陈、周、蒋、何四姓家族各自建有祠堂,供奉祖先,分布在潇贺古道两侧,其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是周氏祠堂,又名濂溪祠。
濂溪祠分前后两进,后进有周敦颐的塑像,塑像后的墙壁上方有周敦颐哲学著作《太极图说》的语录。
十三门楼
福溪村老式民宅、店铺之间,耸立着十三座形态各异的高大门楼,立柱抬梁、飞檐翘角、雕龙画凤,不少门楼悬挂着“文魁”“经魁”“进士”“武举”之类的烫金牌匾,是各个家族展示门第荣耀的标志。牌匾最早的为明洪武三年(1370年),最晚的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
十五街巷
十五街巷由长达两里路的大青石板街连贯,曾是热闹的商业街,已磨得光滑如镜,长方形的石条加嵌在街道两旁。临街门楼商铺比肩而立,每座门楼后面都有深巷与街道相通,每户人家之间均有浅道与门相连。
生根石
福溪村随处可见凸现于地面的顽石,村民称之为“生根石”。无论是屋宇、寺庙、戏台,还是新修的大街、巷道等地方,凡有生根青石的,不论高矮大小,一概原封不动地展现其历史风貌。有的生根青石被房主用作墙的一部分,有的被制作为正屋天井中的盆景,有的作为大门的守护神,有的作为栏杆或阶梯。
当地传统观念认为,这些石头比祖先更早就植根于此,汲天地之精华,乃阴阳之凝合,是福溪的灵性之根,福气之源,是生命力的象征,不可凿毁,也不能移动。
风雨桥
钟灵风雨桥位于福溪村前中段濂溪祠堂右侧的福溪上,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桥墩(台)使用料石砌筑,木梁为杉木制作,木梁上铺木板为桥面,桥面上架设进深三间、穿斗式木构架、小青瓦屋面的桥廊和桥亭。桥总长10.3米、宽4.34米,总跨为9.10米,桥亭高约7.78米。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据《福溪源流记》记载,福溪村地势凹凸不平,有一条清澈灵动的溪水常流不断,原称为沱溪,后经蒋、周、何、陈四姓瑶民开拓垦荒,人旺物丰,村民们便认定是这条溪水有灵性才带来福祉,便改村名为福溪。
历史人物
马殷,字霸图,汉族,原籍许州鄢陵,五代十国时楚国第一代君主。唐乾宁元年(894年),入湘被授为马步军都指挥使,后略取邵、衡、永、道、郴、朗、澧、岳等州,统一湖南,任武安军节度使。马楚大王在福溪剿灭匪寇,建立地方政权,开拓福地使民众安居,众人为了纪念其功德修建了马殷庙。
福溪村历史上有文魁、武魁各1名,有宋明两朝进士共6名。
传统诗歌
福溪村何姓祠堂大门东侧的粉壁上写有该姓祖先由秦朝都城咸宁搬迁到此经过的《乡官路引歌》,其诗曰:“寿光辞别出湖常,无锡会坛步凤阳;婺源石棣东流过,九江彭泽娶妻黄;停住德安居九载,随身六子到萍乡;万载亦居年十四,五六咸宁至武昌;大冶衡阳酃县富,蓝山永郡道州庄;路遥五万三千里,万水千山卜福坊!”
非遗项目
瑶族盘王节源自农历十月十六日的盘王节歌会。每逢这天,瑶民便汇聚一起,载歌载舞,纪念盘王,并逐渐发展为盘王节。盘王节已成为庆祝丰收的联谊会,青年男女则借此机会以歌道情,寻觅佳偶。
2006年,瑶族盘王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瑶族长鼓舞是中国瑶族的一种民间舞蹈,流行于富川瑶族自治县等瑶族聚居地区,多在瑶族传统节日及庆祝丰收、乔迁或婚礼喜庆的日子表演。瑶族长鼓舞历史悠久,它脱胎于起源很早的祭盘王仪典及一些巫术活动中的舞蹈,现已发展成为群众性的文娱活动。
2008年,瑶族长鼓舞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瑶族蝴蝶歌是富川瑶族的标志性民歌,大致形成于明朝。蝴蝶歌用汉语方言土语“梧州话”演唱,内容以情歌为主,因为在歌的衬字衬词中常出现“蝴的蝶”字样,由此得名“蝴蝶歌”。这种歌采用二男或二女的同声二重唱形式演唱,同起同收。
2008年,瑶族蝴蝶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节庆活动
农历二月初一是福溪人的“招鸟节”,村中男女青年都要穿上一色宝蓝衬白镶边的节日民族服装,扎着彩色头帕,撑着青布阳伞,对男对女或四男四女,坐于青坪、岩头,对唱情歌或山歌,猜歌谜字谜,从日出直到月升。此外,村民还拿出自家养的画眉鸟,进行打架比赛。老人们则在家里把瑶家妇女连夜舂出的糯米粑粑捏成铜钱大小,戳在竹枝上,插在神坛或堂屋门旁,名叫“鸟仔粑”,招鸟雀来啄食,祈求来年稻禾无虫无灾,鸟雀繁殖无病,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
农历六月初六是福溪人的“六月庙”,又叫“天贩节”,村里人要到庙里祭祀、烧纸钱,初四到初六连续三天请道士做法事,祈祷一年有好收成。
据老人们讲,六月初六前,福溪村民在马楚都督庙的井前用甜酒祭祀,一大群又黑又黄的大蜜蜂会飞过来吃甜酒,第三天又全都飞走,这寓意着当年会有好收成。
荣誉称号
旅游信息
福溪村距富川县城40千米,距桂林市202千米,距永贺高速公路城北段24千米。
路线:从贺州市八步区乘坐中巴直接到达富川县,然后乘坐到麦岭镇的班车,中途在福溪村下车。
参考资料
福溪村.中国传统村落博物馆.
天人合一福溪村.重庆日报.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31 13:59
目录
概述
村落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