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酸竹(学名:Acidosasa longiligula (Wen) C. S. Chao )是禾本科,酸竹属植物。竿高可达6米,粗可达2厘米,幼时无毛,竿环和箨环均微隆起;箨鞘绿色,具紫色脉纹,叶鞘初被柔毛,后变无毛;叶舌明显隆起,
叶片呈带状披针形,上表面绿色,下表面粉绿色,无毛,总状花序顶生或侧生,含小花,花药黄色,果实未见。4月笋期,4-5月开花。
竿高3-6米,粗1.5-2厘米,幼时无毛,竿壁厚约3毫米,髓呈横隔的片状,中部节间长20-25厘米;竿环和箨环均微隆起;竿中部每节具3枝。
箨鞘绿色,具紫色脉纹,疏生褐色小斑点及易落的短刺毛,边缘具纤毛;箨耳小,长圆形,长达4毫米;鞘口繸毛发达,长约7毫米;箨舌显著隆起,高达6毫米,先端有白色纤毛,背部有白粉;箨片绿色,披针形,外翻。叶在每小枝为2-5(8)片;
叶鞘初被柔毛,后变无毛;叶耳和繸毛在幼时发达,后脱落;叶舌明显隆起,高4-8毫米,山峰状,先端呈啮蚀形,背部密披细毛;叶片呈带状披针形,长11-20 (30)厘米,宽1-2.3 (3.0)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上表面绿色,下表面粉绿色,无毛,叶缘的锯齿不明显,次脉5-对,小
横脉明显。总状
花序顶生或侧生,共具3-5枚小穗。
小穗略扁或近圆柱形,绿色而略带紫色,含小花3-10朵,长2.5-7厘米,宽3-6毫米;小穗柄无毛,长2-13毫米;小穗轴节间长约7毫米,有柔毛;颖无毛,有光泽,第一颖长6-10毫米,第二颖长1-1.8厘米,先端尖;外稃长1.6-1.9厘米,先端渐尖,疏被柔毛,13-19脉,小横脉较明显;内稃长1.3-1.5厘米,背部具2脊,脊上有微柔毛;鳞被长5-6毫米,边缘透明;
花药黄色,长6-12毫米。
果实未见。笋期4月,
花期4-5月。
福建酸竹母竹造林成活率与其叶子的数量和重量、地下鞭根结构和侧枝的发育密切相关,侧枝型大,叶大小与数量发育成熟,根系总重大,根系分枝数多的母竹移栽成活。竹蔸根系是竹株地下吸收的主要器官,由于母竹蔸与鞭在土层中深度将影响竹蔸根系的数量,故造林母竹宜选用鞭较深的竹株,若栽植较浅或表施肥料,鞭根系浅化,根量减少,吸收面积小,移栽成活率低。2年生竹株具最大光合效能,而5-6年生竹株的竹鞭壮芽明显减少,不宜作造林母株,因此,福建酸竹造林应选2-4年生母竹,尤以2年生母竹为好。
劈山清杂:
杂草幼嫩时,对该竹林进行劈草并清除其杂灌,将清理的杂草杂灌,平铺林地,使其腐烂,增加土壤有机质。
合理调整竹林结构:竹林结构优劣是竹林产量高低的重要因素,而影响竹林结构的重要因素是竹林个体大小、立竹密度和年龄结构。通过科学留养新竹,将盛期出土的壮笋留养成竹,适时疏笋和挖病退笋等方法调整竹林结构。
食用:笋可食,味甜。福建酸竹笋质优良、笋清脆可口、营养丰富、不含涩味。不仅可以生食、冷拌,还可鲜炒、煮汤,其蛋白质含量达3.9%,比一般竹笋蛋白质含量(2.8%)高出38%,含磷量高达113毫克/100克,居竹笋之冠,且具有低脂肪、多磷钙,富有长纤维和抗癌功能的特点,具较高食用与营养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