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观音座莲(Angiopteris fokiensis Hieron.),合囊蕨科观音座莲属的植物。植株高大,高1.5米以上;根茎块状,下面簇生有圆柱状的粗根;叶柄粗壮,干后褐色,狭长圆形,基部不变狭,对生或互生;孢子囊羣棕色,长圆形。
形态特征
大形陆生蕨类植物,植株高大,高1.5米以上。根状茎块状,直立,下面簇生有圆柱状的粗根。
叶柄粗壮,干后褐色,长约50厘米,粗1-2.5厘米。叶片宽广,宽卵形,长与阔各60厘米以上;羽片5-7对,互生,长50-60厘米,宽14-18厘米,狭长圆形,基部不变狭,羽柄长约2-4厘米,奇数羽状;小羽片35-40对,对生或互生,平展,上部的稍斜向上,具短柄,相距1.5-2.8厘米,长7-9厘米,宽1-1.7厘米,披针形,渐尖头,基部近截形或几圆形,顶部向上微弯,下部小羽片较短,近基部的小羽片长仅3厘米或过之,顶生小羽片分离,有柄,和下面的同形,叶缘全部具有规则的浅三角形锯齿。
叶脉开展,下面明显,相距不到1毫米,一般分叉,无倒行假脉。叶为草质,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光滑。叶轴干后淡褐色,光滑,腹部具纵沟,羽轴基部粗约3.5毫米,顶部粗约1毫米,向顶端具狭翅,宽不到1毫米。孢子囊羣棕色,长圆形,长约1毫米,距叶缘0.5-1毫米,彼此接近,由8-10个
孢子囊组成。
近种区别
生长环境
福建观音座莲喜欢生长于阴湿的环境中,较耐寒,喜温暖,耐半阴,喜欢疏松肥沃和排水良好的腐殖土。多生林下溪沟边。
分布范围
福建观音座莲原产于中国南部,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地,日本也有分布。
繁殖方法
福建观音坐莲一般繁殖方法为分株繁殖。
栽培技术
选针阔叶林下,富含有机质、疏松透水的
沙质壤土,pH6-6.5。整地深度以16-25厘米,施入
腐殖质土,与土拌云,开厢。
从产地挖取或采用分株,将叶全部剪去,用
苔藓将根茎包扎好,并保护芽胞不致受损伤,浇水保持适当水分,运回立即栽下。按1米左右开穴,穴底宽30厘米,深30厘米,穴底部垫少许碎石、堆肥、腐殖质土,厚约15厘米。然后放一株蕨苗,填细土5厘米,略将苗向上提一下,使根与土密切结合,再填土压实,垫土略高于地面,浇水。
为使其能正常生长发育,应保持足够的水分和空气中的湿度。栽后半月内早晚各喷水一次,待复苏后每2-3天浇水一次。在干旱时每天浇水于
叶面和地面,冬季适当浇水,以保持空气与土壤中的湿度。
结合浇水和降雨后,当表土略干时及时中耕除草,每年进行8-9次,以保持土壤中的湿度,提高土温,并能使土壤琉松透气,以免地面板结和
杂草夺取养分。
为了促进福建观音座莲的生长,尤其在夏季生长发育旺盛季节,施用清淡的腐熟油饼水或稀薄的肥水0.5千克/株左右,每年3-4次,施时注意勿浇在叶片和嫩穿上。
地上部分在冬季受霜冻后干枯,春季萌发前和大雨之后进行培土5厘米左右,以利生长。
由于福建观音座莲生长在低海拔河谷湿润地区,引种在中国1270米处,其叶片不易过冬。必须进行盖土10厘米左右,并堆放25厘米厚的落叶、枯草借以防霜冻或盖双层塑料薄膜。能使根茎安全越冬。盆栽的移进室内。
病虫防治
因福建观音座莲长期生长在野外,抗病虫害能力很强。在栽培过程中,病虫发生较少,只发现有
鞘翅目类昆虫咬食叶片,仅采取捕捉。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福建观音座莲的根茎入药,有清热祛风、解毒消肿、调经止血的功效。可治疗肠炎、风湿关节痛等症状。
食用价值
福建观音座莲其块茎还可取淀粉,曾为山区的一种食粮的来源。
观赏价值
福建观音座莲具有观赏价值,适合园林布置和盆栽室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