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木画,
福建省福州市民间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福州软木画起源于1914年。当时,福建巡按使许世英从德国带回一幅简单的风景画片(类似圣诞贺片),交给福州工艺传习所的雕刻师傅陈春润(外号“牛仔师”)研究仿制。陈春润与木雕艺人吴启棋、郑立溪等研究,发现该画片所用的材料,与“软木”相似,遂找来软木,以利刀切成薄片,切刻出细小的树木、花草、亭台等零件,粘贴在衬纸上,做成简单的贺年片。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向平面多层(半浮雕)改进,参照宋代山水画形式,制作成为玻璃镜框的软木画挂件,丰富了软木画的表现形式。
福州软木画的创始人之一的吴启棋(1893—1957年),福州北郊西园村人,原从事木雕制作,在福州工艺传习所与陈春润、郑立溪创作了软木画之后,因传习所停办,回到本村,带徒传授软木画的制作工艺,西园村成为福州软木画的重要生产基地。
1931年,吴启棋在福州城内总督后(今省府路)开设“启棋木画店”,其弟吴启煊在城内斗中街开设木画店,吴启棋的学徒陈康、陈树荣、陈树德等。也在城内、仓山等处开设木画店,福州木画得到进一步发展。
20世纪30年代后期,吴启棋受杭州西湖风景照片启发,创作了不少以名胜风景为内容的木画作品;他的徒弟陈康、魏良栋等也以各地园林名胜作木画,同时销往港澳、东南亚等地,深受侨胞、外商赏识,福州软木画从此打入国际市场。至40年代,福州西园村、岳峰乡等地从事软木画生产的人员,发展到一百多人。
新中国成立之后,吴启棋家族中的18人,于1953年成立合作社,1958年又发展成福州木画厂,从业人员也不断增多。
1956年,吴启棋的高徒陈锟、陈庄等,应用圆雕、透雕技法,创新了立体的软木画《天安门》作品,开拓了软木画创作新领域。
1957年,吴启棋和陈锟创作的《天安门》《万寿山》《颐和园》等作品,参加首届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的作品展。
1959年,福州木画厂创作的《福州西湖》《厦门鹭岛风光》《泉州东西塔》《武夷春色》等作品,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陈设。此后,福州木画厂的创作设计人员又有许多的创新,从屏风、挂屏等大型摆件,到实用的首饰盒、镜台等小型摆件,品种多达几百种,产品远销港澳、东南亚、日本及欧美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出口贸易中创汇率最高的工艺品之一。
在20世纪70年代,软木画的生产制作有了较大变革。经过刀具改革,采用以机械刨切和车、冲花样的办法,代替了简单的手工操作,功效和质量得到极大的提高,促进了生产和出口。
20世纪90年代之后,福州木画厂进行改制以至关闭。福州软木画生产不断企业发展,拥有二三十家,从业人员万余人,年产值达5000多万元,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
但不到十年,福州软木画行业很快凋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许多生产企业急功近利,不重视研发,花色品种变化少,也缺乏创新;二是产品粗制滥造,遭到退货、索赔。因此,木画产品销售锐减,许多企业倒闭或转行。
文化特征
艺术特点
栓皮软木画的特点是雕画结合、质地轻软、纹样细密、色泽柔和、色调占雅淳朴、形象逼真,画面犹如宋人笔意,意境深邃,清奇可爱,具有“丛山数百里,尽在一框中”的艺术效果。最适宜于表现花卉翎毛、亭台楼榭及名山巨川等园林风景和名胜古迹,如《颐和园》《苏州虎丘》《桂林山水》《武夷春色》等。
作品种类
软木画品种繁多,有各种样式的屏风、挂屏、大摆件、小摆件,以及与实用结合的产品、旅游纪念品等多达二三百种规格,四五百个花色品种。新中国成立后,福州软木画已由过去的单面浮雕发展到立体雕和双面雕,并与漆器工艺相结合,创作出各种透屏、挂框、挂联、围屏、屏风等作品。
制作工序
制作软木画的原料,主要是产自欧洲西班牙、葡萄牙及阿拉伯等地的栓皮栎树。所谓软木,是指从树干上割下来的表皮,一般呈板状。一棵成年软木树需二十至三十年,才能进行第一次采软木,再次采软木又得等十年以后。采割软木的季节只能在盛夏的月份,否则,将毁坏软木树,也影响软木质量软木皮也不是一割下来即可加工为成品需作加工处理。第一道工序是用水煮沸,目的在于一则消除软木树皮上可能存在的寄生虫和各种菌类;二则可使软木更富于韧性之后,需置于阴凉处存放三十天左右。
软木有不透气、不透水、不起化学作用等优点,同时又具有质地轻软、不易燃、抗腐蚀、耐磨和富于弹性,有细密的天然纹样、色调纯雅的特点。
制作软木画要经过选材、雕刻、拼接、装框等工序。选材要切削成薄片,运用中国传统雕刻的各种技法,以刀代笔、用手工加以精刻巧镂。其刀法有面、划、切、雕、挑、凿、琢、行、车、转打锉等。艺人们灵活地运用各种刀法将软木雕成亭台楼阁廊榭轩舫、宝塔船桥、树木花草、山峦石水以及各种人物等部件,还用通草刻制成白鹳、孔雀、糜鹿等鸟兽,其廊柱栏杆,往往细如琴弦,
棱角分明,而松枝柳叶,如针尖细小,薄如蝉翼,历历可数;山石缝中的花草,纤如睫毛。而后根据画面设计布局的要求,粘接在绫布或纸坯板上,最后配以玻璃外罩,或配以漆器底座玻璃外罩。
题材作品
软木画雕画结合,色调纯朴典雅,具有工艺精细、景致逼真等特点,适宜于表现山水风景、亭台楼阁、园林建筑。代表作品有《武夷风光》《福州西湖》《鹭岛风光》《泉州东西塔》《土楼奇观》等。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软木画源于自然,画面中时见宋人笔意,场景生动逼真,意境高古深远,风格清隽秀雅,呈示出“丛山数百里,尽在一框”的艺术境界,被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
传承人物
吴学宝,男,汉族,1940年3月生,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软木画。
保护措施
自2008年6月软木画被选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后,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人民政府和社会各界致力振兴福州西园软木画产业:一是设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专项资金,加紧申报软木画原产地产品专利和注册软木画商标,筹建“中国软木画艺术馆”,馆内设历史资料展示厅、作品展示厅等,已完成选址、立项等前期筹备工作;二是创办软木画创作中心,通过名老艺人的传、帮、带,抓紧培养新人,确保艺术传承后继有人;三是注重技术创新和宣传包装,定期举办“软木画精品展”等展示推介活动,努力将其打造成福州市的一大文化旅游品牌。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福州西园软木画协会获得“软木画”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9年4月14日,由
福建民俗博物馆与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联合举办的“小手传承民俗·匠心润养童心”——少儿民俗手工艺体验系列活动在福州举行。
2019年9月3日,展示中国福州传统文化及城市发展新风采的“榕情四海”系列活动在比利时第二大城市安特卫普举行,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在比利时安特卫普现场制作软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