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东湖为晋太康三年太守严高建筑子城时,于郡东北及西北隅开凿东湖、西湖,将东西北诸山的溪流聚此二湖,用于
灌溉周围农田。东湖周围有二十余里,此湖到宋淳熙年间淤积为田。
《
福州府志》(明·万历):东湖在府城东北二都。晋太守严高筑城时,与西湖同凿,以备旱涝,周回二十余里。宋庆历中,囗塞,至淳熙间,则尽为民田矣。今乡人犹有湖塍之号,旧属怀安,今并侯官。
《闽都记》:晋安有东、西二湖,在冶城西北。晋太康三年置郡,诏治闽粤故城。太守严高病冶城狭隘,以图咨郭璞,徙今子城。坊城外凿东、西二湖,周回各二十里,引东北诸山溪水注于东湖。(旧
怀安县地,今侯官。)属引西北诸山溪水注于西湖(侯官县地)。二湖与闽海潮汐通,所溉田不可胜计。宋庆历中,东湖渐淤,至淳熙间,尽为民田。浮仓山,昔在水中央,今周遭皆田。东北诸乡俱名湖堘。浮仓之西有亭,尚呼湖前亭云。《三山志》云:“嘉祐二年,郡守
蔡襄从乐游桥开沿城外河,抵汤门、琴亭、湖心,至北岭下去思桥,北至河尾船场,散入港北小浦、中浦、石泉、安国以北。怀安知县樊纪复作桥十二,曰“湿堹”、曰“堘北”、曰“小浦”、曰“湖心”、曰“琴亭”、曰“越塘”、曰“龙腰”、曰“后溪”、曰“桑畲”、曰“岭下”、曰“范溪”、曰“濑溪”。东湖既湮,赖此港浦、桥梁导东北诸水,以达于东门也。
《福州府志》(清·
乾隆):东湖在县东北。《闽书》:“周二十余里。”《闽中记》:“二十三里。”晋太守严高筑城时,与西湖同凿,以备旱涝。《闽都记》:“东北诸山溪水,纳于东湖。宋庆历中,渐塞。至淳熙间,则渐为民田。浮仓山昔在水中央,今周遭皆田。东北诸乡,至今犹有湖塍之号。浮仓之西,有亭呼湖前亭。”旧属怀安,今并侯官。按《闽都记》谓:“淳熙间,渐为民田,是犹有湖也。今则勺水无存矣。东北一带稍旱,则田皆龟坼。考《
三山志》:
嘉祐二年,蔡襄从乐游桥下,开沿城外河至汤门琴亭、湖心二桥,至北岭下,又自去思桥北出河尾船场门,入塍北、小浦、中浦三桥,石泉、安国寺以北。是当时湖虽渐湮,有渠引水,故旱涝可以无虞。今纵不能尽复全湖,急取蔡忠惠所凿,近湖渠而浚深之,亦灌溉之资也。”
《八闽通志》:东湖在府城东北二都。晋太守
严高筑城时,与西湖同开凿,以泄雨涝。旧记周回二十余里。宋庆历中,渐塞为民田,而犹有湖,至淳熙间则尽为民田矣。今乡人犹有湖塍之号。《方舆胜览》云:“在闽县西”;《郡书一览》云:“在闽县东”。俱误。
《福州重浚
西湖碑记》:晋太康间,郡守严高所凿西湖也。初,高既拓新城于越三山之阳,辟地为二湖,所以承傅城诸山之水,吐吞海潮汐,酾以溉田,兼收鱼虾貍互之饶,其利甚溥。在东北者为东湖,在西北者曰西湖也。宋庆历初,奸民蚕食,其中东湖湮,而西湖亦微塞,农以为病。于是吏始议浚复。盖一浚于嘉祐,再浚于熙宁,至淳熙中,赵忠定公奏请大浚,湖利稍复。由宋历元,浸而不图,东南二湖俱废,而福人所恃,以备旱涝者,惟西湖矣。
福州近期重点从改善城市下垫面、降低
热岛效应的角度出发,结合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及现状基础,推进部分规划湖体和慢道系统建设,拟通过重要湖体公园节点和城市慢道系统的建设,使内河带状绿地、慢道系统能逐步连贯城市现状各个公园、广场和其他开放空间,形成
福州市的“绿道链”,凸显福州山水城市特色,构筑生态城市。“十三五”期间,按照打造环城湖库的计划,将结合城市建设及现状基础,建成东湖、南湖、帝封江、旗山湖、高歧湖、新增湖6等6个环城湖库;远期还将再增5个新湖,形成福州市的“绿道链”,共同营造“绿城、花城、水城”的美丽景象。其中规划新建的东湖位于
茶会、鹤林片区,公园总面积约85公顷,将由
晋安区政府、城乡建总负责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