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寿沟,位于江西省赣州市
章贡区老城区,是北宋时期赣州古城地下的大规模古代砖石排水管沟系统。
历史沿革
福寿沟的创设应早于北宋熙宁年间。按嘉靖《赣州府志·卷五·创设》的记载,“宋熙宁中,知州刘彝谋置水窗”,则北宋熙宁时,福寿沟已经存在。后经历代修浚更新。
1953~1963年,对福寿沟进行了为期十年大修,使用了印有铭文的宋—清代历朝赣州城墙砖。
2016年8月22日,时任国务院总理
李克强考察福寿沟,称赞福寿沟防洪排涝。
建筑特点
福寿沟由“福沟”和“寿沟”两条排水系统构成,即“寿沟受城北之水,东南之水由福沟而出”。据《赣州的护城濠与福寿沟》一文考察:其集水面积大致以今文清路(宋为阳街)为分界,以东为福沟区,集水面积约2.3平方千米,主沟长约11.6千米,有水堑口(今涌金门下)、刑事庙(今濂溪路)、八境公园三个出水口;以西为寿沟区,集水面积约0.4平方千米,寿沟主沟长约1千米,有西门和花园塘两个出水口。仅西南端约0.5平方千米(主要为历朝军事驻地)没有福寿沟。
赣州古城俗称“龟城”,占地约3.2平方千米,平面大致成三角形,章、贡两江在城下俗称为“龟角尾”的三角尖上汇合成赣江。地势西高东低,高地为临章江的西地段,低地为濒贡江的东地段,高差约五米,城厢童谣:“三山五岭八景台,十个铜钱买得来”也说明城区的地势。古人便是充分利用了此间的落差谋划福寿沟,利用水的自然冲力,将沟中垃圾带入池塘、沉井和江河中。同时,对一些相对平坦的地方,则因地制宜和视水量的大小,不断改变沟渠的截面,以保持水的流速足以冲走垃圾和冲开水窗。
福寿沟主沟之外,尚有许多毛细管状的网状支沟覆盖城区,这些主沟与支沟又与城内的“三池”(凤凰、嘶马、金鲫鱼)和众多的水塘相贯通,从而形成主次分明“旁支横络”“纵横纡折,或伏或现,既可调蓄城内水容量,节制暴雨流量、减少下水道的溢流,又可利用雨污水养殖种菜、供水防火等,使城区地下构成一个有机的水环境,成为排蓄结合的城市排水网络和最早的污水综合利用工程。
福寿沟为砖石结构,现存大多为砖券顶,但攀高铺巷尚存早期石盖板样式。大部分主沟埋深1.9~2.3米、高约在1.1~1.8米、宽在0.65~1米之间,与明代方志所载“阔二、三尺,深五、六尺,砌以砖,覆以石”基本相同。福寿沟出口处(古称“水堑口”)由内、外闸门与沟道、调节池(古称“度龙桥”)构成整体,平时雨污水经调节池自然流入章、贡二江或护城河中,雨季或暴雨时,利用水力使水窗自动启闭。即当江水水位高于水窗水位时,借助江水之力将水闸门关闭;当江水低于水窗时,则藉城内沟道水力将水闸门冲开注入江河之中。
文物遗存
“福寿”砖
2015年,对福寿沟进行调查勘测时,发现罗家巷地段福寿沟的砖构拱券上模印有“福寿”二字,从砖的尺寸和拱券砌筑样式看,应为明清时所修筑,是最早的物证。
主要展览
福寿沟博物馆
2019年12月29日,
福寿沟博物馆正式开馆。福寿沟博物馆展陈区域由序厅、福寿溯源、福寿智慧、海绵城市、他山之石、传承后记六大部分组成,展陈方式突出采用图片、文字及多媒体等技术手段,系统、真实、有趣地展示福寿沟的修建背景、结构组成、建造技艺、科学原理,让游客充分感受赣州先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充分见证人类古代水利史上不可复制的历史奇迹。馆内还利用一段已挖掘的福寿沟遗址,在保护真实遗址的基础上,展现福寿沟的真实结构,让游客零距离感受赣州先人造城、治城的高超智慧,感受“真实”的穿越之旅。
文物价值
福寿沟与赣州城墙结合,形成有效的古城防洪排涝系统,是中华几千年城市文明的成功典范,此类历史遗存较为罕见。福寿沟历代更新演变,留下丰富的实物遗存和历史信息,是宋城赣州千年历史的活见证,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宝贵实证资料。
保护措施
2019年10月7日,福寿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交通信息
自驾:自福寿沟位于赣州市
章贡区人民政府开车前往福寿沟,路程约6.6千米,用时约19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