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孝
出自《梵网经菩萨戒本》的佛教常用语
禅孝,佛教常用语,意指中国佛教禅宗孝道。禅孝,是中国佛教禅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备受历代禅师所推崇。
渊源
戒律
《梵网经菩萨戒本》云:“尔时释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树下,成无上正觉已,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佛子,菩萨应怀孝慈,广行放生。一切男子曾为我父,一切女人当过我母,我常轮回悉缘彼体,故六道众皆我父母。若杀食之,即杀父母及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乃我本体。故常放生亦教人放,乃久受生常住之法。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行救护解其苦难。应当常讲菩萨戒律,教化救度一切众生。父母、兄弟往生之日,应请法师讲菩萨戒,以此福德资助亡者,使之见佛生天、人中。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佛子,菩萨必须发弘誓愿:(1)恭敬、赡养父母、师僧,(2)愿得明师、(3)贤善知识,(4)彼常教我大乘经律,(5)十发趣心,(6)十长养心, (7)十金刚心,(8)菩萨十地,(9)使我理解如法修行,(10)坚持佛戒,宁舍身命忆持不忘。如若菩萨不发是愿,犯轻垢罪。”。
弥沙塞部五分律》卷二十二云:“时毕陵伽婆蹉父母贫穷,欲以衣供养,而不敢,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诸比丘:‘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于上大小便利,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从今听诸比丘,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出家人虽然出家,但是并没有放弃对于父母的供养孝顺。
敕修百丈清规》中,强调“报本”、“尊祖”,实际涉及的内容,也就是孝顺佛宝,孝顺祖师。所谓本,是本性,佛和众都有此本性,禅所传的是佛心,循生本心,就是报本,报本,也就是报佛恩,所以佛诞日、成道日、涅槃日,都要做法事,以示对佛的孝心。对祖师的孝,孝顺达摩祖师、百丈怀海禅师、本派道场开山历代祖师、嗣法祖师。沙弥剃度受戒,先要发愿,愿文中就规定了孝的内容,“师长父母,道业超隆。”禅宗尊崇的《梵网经》已经确立了孝的原则, 丛林清规对此更加以制度化的规定。
经典
1、“第一怀胎守护恩,第二临产受苦恩,第三生子忘忧恩,第四咽苦吐甘恩,第五回干就湿恩,第六哺乳养育恩,第七洗濯不净恩,第八远行忆念恩,第九深加体恤恩,第十究竟怜愍恩。”(见《父母恩重难报经》)又说:“不孝之人,身坏命终,堕于阿鼻、无间地狱。” 大智大悲的佛陀,不仅言传,而且身教弟子们要孝顺双亲。经中记载,佛在人间成道后,便以神力上忉利天为生母摩耶夫人开示正法;又度姨母大爱道出家;父王去世时,他谢绝弟子们的好意,亲扶灵柩,以尽人子之孝。 《金刚经》中还自叙往昔为歌利王之子时,忍受剧痛,以身肉供养双亲度饥厄,欢喜无嗔,为后世树立了楷模。我们身为佛子,辞亲割爱,遁入空门,使父母常怀忧念,当如何依佛陀的教导,
2、依慈父悲母长养之恩,一切男女皆安乐也。慈父之恩,高如山王;悲母之恩,深似大海。(心地观经)
3、母之悲恩,我一劫之间住世而说,亦说难尽。……悲母之念子,无物可比也。自入胎十个月间,行住坐卧,受诸苦恼,口不能宣之。所欲饮食衣服,虽得亦不喜之,忧心无时休息,但思惟将生产好儿。若产难时,如百千刀,竞来割之;若安产时,与诸眷属共喜乐,如贫人得如意珠,十月苦痛,以生儿一声忘之矣。如听音乐之乐,子寝于母之胸臆,以左右膝,为游履处,由母之胸臆,出甘露泉而长养,其恩德,耸天山岳亦不及,大海亦犹浅。若随顺慈母之教而无违者,诸天护念之,福德无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为欲报母恩,一劫之间,每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亦未能报一日之恩。(心地观经)
4、父母视子有五事:一令去恶就善,二教以书疏,三令持经戒,四使娶妇,五家中所有给与。(六方礼经)
5、佛问诸沙门,亲之生子,怀之十月,身为重病,临生之日,母危父怖,其情难言;既生之后,推干卧湿,精诚之至,血化为乳,摩饰澡浴,衣食教诏,礼赂师友,重贡君长,子颜和悦,亲亦欣豫,子设惨戚,亲心焦枯。出门爱念,入则存之。心怀惕惕,惧其不善。亲恩如此,当何以报。(孝子经)
6、父母生养,劬劳辛苦,十月妊娠,三年乳哺,长养教诲,艰忧备尽,冀其成立,才艺过人;又望出家,度脱生死,以是恩念,昊天难报。(最胜佛顶尊胜陀罗尼净除业障经)
7、从地积珍宝,上至二十八天,悉以施人,不如供养父母。(末罗王经)
8、佛问弥勒:阎浮提儿生堕地,乃至三岁,母之怀抱,为饮几乳?弥勒答曰:饮乳一百八十斛,除母腹中所食血分。(中阴经)
9、佛言:唯有道德,可以久保。吾前世时,亦更为人偿债,奴婢男子父母,不可称数,皆有一时之缘,难可脱免,至今得道。现我父母,皆先世道德之缘,不由偿债,父母世世放舍,使我学道,累功精进,今成得佛,皆是父母之恩,人亦学道,不可不精进孝顺,一堕失人种,累劫不复。(分别经)
10、若人慈孝父母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中阿含经
11、知恩者,虽在生死,善根不坏;不知恩者,善根断灭,是故,诸佛称赞知恩报德者。(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
12、尔时,释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树下,成无上正觉已,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梵网经
13、善之极莫大于孝,恶之极不孝也。(忍辱经)
14、世若无佛,善事父母,事父母即是事佛也。(大集经)
15、凡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二亲,二亲最上之神也。(四十二章经
16、假令有人,一肩荷父,一肩担母,尽事寿量而不暂舍,供给衣食医药,种种所需,犹未能报父母之深恩。(本事经)
17、善男子,于诸世间,何者最富?何者最贫?悲母在堂,名之为富;悲母不在,名之为贫。悲母在时,名为日中;悲母死时,名为日没。悲母在时,名为月明;悲母亡时,名为闇夜。是故汝等勤加修习,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应当如是报父母恩。(心地观经)
18、有福人,请百人净婆罗门,百人仙人,百人朋友,于七宝堂内,供养百千种上妙珍膳,垂璎珞,以百宝庄严床卧具,以百药治疗病,满百千劫,亦莫若一念孝顺心,以微少物,供养悲母,随从供侍。比前功德,百千万分,不可校量。(心地观经)
19、奇哉!我母受大苦恼:满足十月,怀抱我身;既生之后,推干去湿,除去不净,大小便利,乳哺长养,将护我身。以是义故,我当报恩,色养侍卫,随顺供养。(南大般涅盘经)
20、夫为人子者,当以五事,敬顺父母,云何为五:一者供奉能使无乏;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父母所为,正业不断。(长阿含经)
21、子事父母,当有五事:一当念治生,二早起令奴婢于时作饭时,三不增父母忧,四当念父母恩,五父母有疾病,当恐惧求医治之。(六方礼经)
22、子视父母有五事:一念家事,二修负债,三解诫,四为供养,五令父母欢。(善生子经)
23、饮食及宝,未足能报父母恩,引导令向正法,便为报二亲。(不思议光经)
24、若父母无信,令起信心;若无戒,令住禁戒;若性悭,使行惠施;若无智慧,令起智慧;子能如是,方得曰报恩。(毗那耶律)
25、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父母于子有大增益。乳哺长养随时将育,四大得成。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千年更使便利背上,然无有怨心于父母,此子犹不足报父母恩。若父母无信教令信,获安隐处。无戒与戒,教授获安隐处。悭贪教令好施,劝乐教授获安隐处。无智慧教令黠慧,劝乐教授安隐处。如是信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世尊。教信法,教授获安隐处。诸法甚深,现身获果,义味甚深。如是智者,明通此行,教令信圣众。如来圣众甚清净,行直不曲,常和合法。法成就,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见慧成就,所谓圣众四双八辈,是谓如来圣众最尊最贵,当尊奉敬仰,是世间无上福田。如是诸子当教父母行悲。(佛说父母恩难报经
26、乌答摩纳至佛问讯,而作是言:昙云,若众生如法乞财,供养父母,又以正理使得乐处,正理供给,当得福不?佛言:如是供养,实得大福。佛言:摩纳,不限汝也。一切如法乞财,又以正理供养父母,正理使乐,正理供给,获无量福。(杂阿含经)
27、亲恩若此,当何以报?诸沙门对曰:唯当尽礼,慈心供养,以赛亲恩耳。世尊又曰:子之养亲,甘露百味,以恣其口;天乐众音,以娱其耳;名衣上服,光耀其体;两肩荷负,周流四海,讫子年命,以赛恩养,可谓孝乎?诸沙门曰:唯孝之大,莫高乎兹。世尊告曰:未为孝矣。若亲顽闇,不奉三尊,凶虐残戾滥窃非物,情染外色伪辞非道,耽醉荒乱,违背正真,凶檗若斯,子当极谏以启悟之。若犹蓇蓇未悟,即为开化,牵譬引类,示王者之牢狱,诸囚之刑戮。曰:斯为不轨,身被众毒,自招殒命。命终神去,系于太山,汤火万毒,独唤无救。由彼履恶,遭此重殃。若复未移,悲泣啼号,绝不饮食,亲虽不明,必以恩爱之痛,惧子死矣,由当强忍伏,心崇正道。若亲迁志,奉佛五戒:仁恻不杀,清让不盗、贞洁不淫、守信不欺、孝顺不醉。宗门之内,即亲慈子孝,夫正妇贞,九族和睦,仆使恭顺,润泽远被,含血受恩。十方诸佛,天龙鬼神,有道之君,忠平之臣,黎庶万姓,无不爱敬,祐而安之。虽有颠倒之政,佞臣之辅,凶儿妖妇,千邪万怪,无如己何。于是二亲处世常安,寿终魂灵升生天上,诸佛共会,得闻法言,获道度世,长与苦别。佛言:诸沙门,睹世无孝,惟斯为孝耳,能令二亲去恶为善,奉持五戒,执三自归,朝奉而暮终者,恩重于乳哺之养,无量之惠,若不能以三尊之至化其亲者,虽为孝养,犹不孝矣。(孝子经)
28、告诸比丘:教二人作善,不可得报恩。云何为二,所谓父母也。若复比丘,有人以父著左肩上,以母著右肩上,至千万岁,衣被饮食,床座卧具,病瘦医药,即于肩上放屎尿,犹不能得报恩。比丘当知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随时将护,不失时节,得见日月。以此方便,知此恩难报。是故诸比丘当供养父母,常当孝顺,不失时节。(增壹阿含经)
29、受优婆塞戒,先学世书。既学通达,如法求财。若得财物,应作四分。一分应供父母、己身、妻子、眷属。二分应作如法贩转。留余一分,藏积俟用。(优婆塞戒经
30、若优婆塞受持戒讫,不能供养父母师长,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优婆塞戒经) 31、佛言:若人于父母所,作少供养,获福无量,少作不顺,罪亦无量。(杂宝藏经
32、佛告诸比丘言:有八种人,应决定施,不复生疑。一父、二母、三佛、四弟子、五远来之人、六远去之人、七病人、八看病者。(杂宝藏经)
33、菩萨为供养佛法僧及父母兄弟,得畜财物。为起寺舍造像,为布施,若有此因缘,得受金银财物,无有罪过。(文殊师利问经
34、有四种恩,甚为难报。何等为四?一者父,二者母,三者如来,四者说法法师。若有供养此四种人,得无量福。现在为人之所赞叹,于未来世能得菩提。(正法念处经
35、众生知恩欲报德者,尔时菩萨令修善,不须世间财利酬报。报之大者,当供养父母,乃至持戒。求报恩者,令其行善。是名菩萨报恩巧方便。菩萨为主于父母尊重,种种方便勤修善法,随时供养,知恩报恩。(菩萨地持经
36、饭诸贤圣,不如孝事其亲。孝者,尽直心,无外私。佛告诸比丘:吾世世奉诸佛至孝之行,德高福盛,遂成天中之天,三界独步。(六度集经
37、文殊师利白佛言:云何如来说父母恩大,不可不报;又言师僧之恩,不可称量。其谁为最?佛言:夫在家者,孝事父母,在于膝下,莫以报生邀与之等。以生育恩深故言大也。若从师学,开发知见,次恩大也。夫出家者,舍于生死之家,入法门中,受微妙法,师之力也。生长法身,出功德财,养智慧命,功莫大也。追其所生,乃次之耳。(舍利弗问经)
38、天闻地神云乎:我负大地,一切所有,及须弥山之重亦不厌。然我于三种人恒有厌心:一者怀叛逆心,欲谋害人王者,二者弃亲恩,不孝父母者,三者拨无因果,破法轮僧,障修善者也。如是人,一念间亦不欲任持之。(华严经
39、佛告阿难:若有众生杀父害母,骂辱六亲,作是罪者,命终之时,挥霍之间,譬如壮士屈伸臂顷,直落阿鼻大地狱中。化阎罗王大声告敕:痴人狱种,汝在世时,不孝父母,邪慢无道。汝今生处,名阿鼻地狱。作是语已,即灭不现。尔时,狱卒复驱罪人,从于下鬲,乃至上鬲,经历八万四千鬲中,捸身而过,至铁网际,一日一夜,尔乃周遍。阿鼻地狱一日一夜,此阎浮提日月岁数,六十小劫。如是寿命,尽一大劫。具五逆者,其人受罪,足满五劫。(观佛三昧海经
40、佛告阿难:若有父母妻子不放此人至于道场者,此人应向父母等前,烧种种香,长跪合掌。应作是言:我今欲至道场,哀愍听许。亦应种种谏晓,随宜说法。亦应三请,若不听者,此人应于舍宅,默自思惟,诵持经典。(大方等陀罗尼经)
41、世间父母极亲爱,众生慢心不尊重;欲今摧伏我慢幢,是故出家为救护。(大乘菩萨藏正法经) 42、菩萨世世喜然灯于佛寺,及师父母前。菩萨世世随时熟果及好香华,持上佛比丘僧师父母。菩萨世世事师父母,若见卧睡,不数惊觉,若欲使觉,当持音乐。若持好语,诵经往觉之。菩萨世世有奇异美饭食,终不独食。若师父母有饭食,不灭损而食之。菩萨世世持善意视佛,见怨家,见父母,心正等无异。(佛说菩萨行五十缘经)
43、佛告诸比丘:人生世间,不孝父母,不敬沙门,不行仁义,不学经戒,不畏后世者,其人身死,当堕地狱。(阎罗王五使经)
44、尔时,信相菩萨为诸众生而作发起,白佛言:世尊,今有受罪众生,为诸狱卒判磪斩身,从头至足,乃至其顶。斩之已讫,巧风吹活,而复斩之,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时,不信三尊,不孝父母,屠儿魁脍,斩截众生,而获斯罪。(罪业报应教化地狱经)
45、复有众生身体顽痹,眉须堕落,举身洪烂,鸟栖鹿宿,人迹永绝,点污亲族,人不喜见,名之癞病。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时,坐不信三尊,不孝父母,破坏塔寺,剥脱道人,斫射贤圣,伤害师长,常无返复,背恩忘义,常巧苟且,淫匿尊卑,无所忌讳,故获斯罪。(罪业报应教化地狱经)
46、复有众生身体长大,聋騃无足,宛转腹行,唯食泥土以自活命,为诸小虫之所唼食。常受此苦,不可堪处。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时,坐为人自用,不信好言善语,不孝父母,反戾时君。若为帝王大臣,四镇方伯,州郡令长,官禁督护,恃其威势,侵夺民物,无有道理,使民苦悴,呼嗟而行,故获斯罪。(罪业报应教化地狱经)
47、在《六度集经》中,佛也告诉众比丘:我生生世世奉持诸佛至孝之行,功德崇高,福德隆盛,所以我成为天中之天,三界独步。
48、佛在《贤愚经》中教导阿难:“出家在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计其功德,殊胜难量。所以者何?我自忆念过去世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乃至身肉济救父母危急之厄,以是功德,上为天帝,下为圣主,乃至成佛,三界特尊,皆由斯福。
故事
宣化上人守孝
宣化上人母亲去世后入土安葬妥当了,上人就在坟上一坐,谁劝也劝不回去了,他想:“母亲,您死了,我愿意在这里陪着您,您就死了也不会寂寞。”上人餐风露宿为母守孝的行为,轰动了乡里,远近乡亲,自动结队踏雪前来,见这位不足二十岁的青年在皑皑白雪之中,单衣赤足为母守孝,如如不动,无不感动由衷地捐钱捐物。于钱于物,上人并不去接,任钱钞随风飘去……就这样,上人开始了长达三年的守孝,个中滋味非亲历者难以想象,现介绍几个上人结庐守孝期间发生的真实故事。上人说,他亲历的这些事情大家要信就信,不信的话,就当故事听就好了:
1、狼犬之难
上人守孝的坟地附近,游荡着许多有钱人家养的大狼狗,这些日伪时期的狼狗是会吃人的,它们晚上集聚到一起成群结队四处猎食,而且队伍相当有秩序。上人为母守孝的第一天晚上,这些狼狗游猎来到了坟地,猛然看到坟边坐着一个人,立刻就作为了攻击目标,对它们来说,这些生人也是果腹的好粮食。当时有几十条狼狗,作了一个圆形的包抄,从五六十步远的地方四面八方围了过来,它们一边示威一边向前逼近,这时上人身边连一个可作防卫的树枝子都没有,上人心想:“好了!我坐在这个地方,不管它,它愿意咬就随它咬,愿意吃我的肉就给它吃肉,愿意喝我的血就给它喝,反正我是为母守孝,我就死了,也死得其所。”上人把眼一闭,似睁非睁,静观它们的行动。这几十条狼狗进攻到三十多步远时,全部伏在地上开示匍匐前进,试探着一边向前爬一边示威地叫着,上人还是一动不动,就这样越来越近、越来越近,已经只有十几尺远了——忽然,也不知为什么,几十条狗互相叫着自己打了起来,这个咬那个,那个咬这个,然后就像被人打了一样,回头就都跑了。这守孝第一天的狗腹之难就算过去了。上人后来开示说,一人想要好,冤孽就来找,想要作佛,魔难就来了。这些狼狗和上人在宿世也是冤冤相报,所以在上人最没有防备的时候来进攻,可是上人也不和它们作对,也不抵抗,反而它们都垂尾而归,从此再也没有来过。
2、蚊虫之难
三月的东北本来是没有蚊子的,可是在上人守孝的第二天晚上,蚊子却真的来了——就是那种吸人血的大蚊子,来了也不是一只、两只,而是成群结队,不知有多少!上人心想:“咦!这三月间不应该有蚊子,这些蚊子从什么地方来的?天气还很冷呢,它们怎么会来?”转念又一想:“喔!这也是一个难关,昨天是狗的难关,今天是蚊子的难关来了。这蚊子我可以把它们打死,但是我若打死它们,怎么对得起我的母亲?!”上人于是发了一个布施心,他对蚊子说:“请你们尽量来喝血,当茶这么饮,我请客!”便把上衣脱了下来!——那些蚊子一下子全扑了过来,爬满了上人的身体,上人一动不动,在心里暗暗发愿:“好!我布施给你们这个血,你们就是把我的血都给榨干了,我就是死在这儿,将来也不会来报复你们。我不但不报复你们,我若成佛的时候,我要度这些蚊虫,从现在开始,我就要作蚊虫的朋友,我要和你们作朋友!”......可是奇怪,蚊子在上人身上爬来爬去,却没有咬上人一口,在身上爬了一会,全都飞走了。从此以后,不但春天没再有蚊子来骚扰,到了夏天,这荒郊野地蚊子成灾,却再也不咬上人了,来这里的客人都被蚊子咬得够戗,可是上人始终坐在这里,却从不挨咬。上人有时为人写字,落款“蚊子比丘”“小蚊子',就是从这件事来的。有人曾问上人:“蚊子可以打吗?”,上人回答:“我就是蚊子,你打蚊子,先打死我好了!”上人后来开示说:我发心作蚊子的朋友,蚊子反而舍不得喝我的血了,它们也要作我的朋友.....
3、蚂蚁之难
上人守孝的第三天晚上,蚂蚁又找麻烦来了,密密麻麻,成群结队,毫不客气地爬满了上人的全身,并开始咬起上人来,这时候,上人心想:这个蚂蚁来撵我,不让我在这里守孝,或者也是试验我,看看我心真不真吧!既然是你来想要撵我,可是我不撵你,我就把手脚都松弛开,随便你愿意怎么爬,我也不驱逐你,你愿意往我头上爬就头上爬,愿意脸上爬就脸上爬,愿意往耳朵、鼻子、口里爬,我也是忍受着,随便你怎么爬。
这样一想,过了有半个钟头,这些蚂蚁也退走了,而且从此之后再也没有来过。上人有时用的笔名“小蚂蚁”就是从这里来的。上人后来开示说:只要我们存着一个没有敌人的心,不和任何人敌对,就是他对我敌对,我也还是拿他做朋友,这样子,最终会感化到他,也会把你当成朋友。
4、老鼠之难
上人守孝的第四天晚上,数不清的老鼠又跑来了,它们有的非常大,上人一开始还以为是猫呢,仔细一看,却原来是各种老鼠:有白色的老鼠,有灰色的老鼠,有豆地里东北人称作豆豕子的老鼠,有那种一跳能跳三尺高东北人所谓的“大眼贼”,它们来了就向上人身上爬,往上人身上跳,有的想跳到上人的头上,上人拿手一搪,马上就被咬了一口,鲜血直流,这时候,上人心想:“哎呀!不抓它了,由它咬去了!”这一不理它呢,这些老鼠折腾了一阵,过了大约二十分钟,就都走了。
5、蛇与百足之难
上人守孝的第五天晚上,出现的是大小长短不一的毒蛇,在当地,蛇本是平常看不到的,却在晚上都来了,它们围绕过来,也想攻击上人;第六天晚上来的则是百足虫,这些百足虫大的有三四寸那么长,也数不清有多少,从四面八方包围过来,周围的草地被爬得唰唰直响,向上人的身上爬去。
对于这几天出现的情况,上人也感到奇怪,搞不清怎么回事,心想:“这又是狗,又是蚊子,又是蚂蚁,又是老鼠,又是蛇,又是百足,这简直地,这是怎么回事呢?啊!不论你什么来,给你们咬算了!”上人把心沉下来,不生恐惧心,也不生嗔恨心,结果,这些动物最终也就都走了。
6、异香扑鼻
上人守孝的第七天晚上,情况变了,上人周围弥漫着一股异香,这种香味非常特别,令人说不出什么香气,只觉得异香扑鼻。上人对这些情况也不作理会。七天过后,一切恢复了平静和正常。上人找了十几捆树搭了一个A字形的茅棚,虽然透风透雨,难遮寒暑,上人却就坐在这里面,天天送经、念佛、坐禅,心里充满了平静和祥和,开始了长达三年的守孝。守孝开始不久,上人即于哈尔滨三缘寺礼三缘寺上常下智老和尚为剃度师,正式出家受了沙弥戒。
目犍连救母
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目犍连得到神通后,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他用天眼观察,看到已逝去的母亲在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头不成人形。目犍连十分伤心,于是用钵盛饭,用神力送给母亲吃,但是饭刚送到他母亲手中,尚未入口即化为灰烬。目犍连无奈,请求佛陀帮助救拔母亲。佛陀说:“你母亲罪孽深重,你一人救不了,要靠十方僧众的力量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众僧结夏安居修行圆满的日子里,敬设盛大的盂兰盆供,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僧,依靠僧众的力量,救出你的母亲。”目犍连依佛陀所授,母亲真的脱离了饿鬼道。佛陀说:“今后凡佛弟子行慈孝时,都可于七月十五日时,佛欢喜日,备办百味饮食,广设盂兰盆供,供养众僧,这样做既可为在生父母添福添寿,又可为已逝的父母离开苦海,得到快乐,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地藏菩萨渡母
地藏菩萨,最初学佛,身为长者子,因见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相好庄严,而发心:“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求证佛身。但行菩萨道时,于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像法中,身为婆罗门女,因母信邪,不敬三宝,堕在恶道,而思挽救:“遂卖家宅,广求香花,及诸供具,于佛塔寺,大兴供养”。承佛慈力加被,知亡母堕在无间地狱受苦,即“为母设供修福,布施觉华定自在如来塔寺”,不但亡母得脱地狱之苦,连当时在无间地狱中,所有罪苦众生,同时俱得超生。便于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像前,立弘誓愿:“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见地藏经忉利天宫神通品)
又于无量阿僧祇劫前,有一生,在清净莲花目如来像法中修行,名字光目,秉性孝顺,为救亡母堕落恶道及短命之报;于佛像前发弘誓愿:“却后百千万亿劫中,应有世界,所有地狱及三恶道,诸罪苦众生,誓愿救拔,令离地狱,恶趣,畜生,饿鬼等,如是罪报等人,尽成佛竟,我然后方成正觉。”(见地藏经阎浮众生业感品)
地藏菩萨,对大辩长者言:“阎浮众生,若能为其父母,乃至眷属,命终之后,设斋供养,至心勤恳,如是之人,存亡获利。”是正面劝人实践孝道。地藏菩萨,对摩耶夫人说:“若有众生,不孝父母,或至杀害,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是反面劝人实行孝道。目的在于化导众生,令知因识果,孝敬父母,止恶向善,离苦得乐。可惜众生业障深重,结恶习重,“脱获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恶缘,念念增益。”罪业无尽,苦恼无尽,偏劳地藏菩萨,本无尽的悲愿,实践无尽的孝道;永远在六道生死中:“上报四重恩,”长期执掌幽冥界,“下济三涂苦。”直至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末空,誓不成佛。可见地藏菩萨孝道之无尽。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19 16:14
目录
概述
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