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来福来是Rolleiflex的音译。
Rollei是带状的意思,Flex当然是反光的意思。禄来福来(以下简称禄来)是相机的名牌,在业内人士中,也许比莱卡更受欢迎。原因当然颇多,但设计完美、产品精良以及价钱合理是主要的。收藏禄来的相机比起莱卡来说,财力会较易负担。
简介
禄来是120菲林6x6度的先锋,风琴袋机(折合式相机)时代,120菲林多用6x9或其半格6x4.5底片。一卷菲林可拍八或十六幅。禄来创制的双镜头反光机(以下简称双镜机)采用6x6度是配合腰平取景设计,避免分横、直度的不便(请重温行云先生介绍双镜机的文章)。尽管有各式各样的120片幅,除上述之6x9、6x6、6x4.5外还有万美雅及
宾得之6x7、和富士之6x8。更有林可夫超广角之6x12等。各种片幅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如6x4.5的放大比率刚好和8x10吻合,6x7取得菲林最大的面积使用率等等,但流行程度使终不及6x6片幅。
禄来采用此片幅之后,其对手哈苏亦坚持此片幅,使到6x6差不多成为120菲林的标准片幅。更有数部画册以方度刊出,别有一番风味。如果你接受方度的概念,你的取景方法会改变,你会觉得方度构图稳重,裁成长度或横度都不及方度来得好,只有放大到20x24寸时才要略作裁剪。在下于91年的相机展会场内看过
哈苏的幻灯片,全以度展出,觉得美艳不可方物,全不须剪裁。
发展历史
禄来最初并不生产双镜相机,而是立体摄影机。1921年由Paul Franke和Reinhold Heidecke创立,于是沿用Paul Franke&ReinhodlHeidecke的厂名至1962年。第一部产品是45x107
片幅的
立体摄影相机。用玻璃片或片装菲林,有三个镜头。其中两个蔡司的
天塞镜头用作拍摄,另一用作取景,因为是Heidecke设计发明,所以叫作Heidoscope(亦有叫Baby Heidoscope,因体积及片幅都最小。或叫Original Heidoscope,即第一部Heidoscope之意)。1925年将片幅加至60x130mm。1926年改用B11或117菲林改名为Rolleidoscope。1927年生产更小巧采用127菲林的机型。所有Heidoscope和Rolleidoscope除菲林不同外,性能和设计基本相同。这类相机到二次大战才停止生产。到了最后几年都是接到订单,才生产付货的。这些相机极受禄来收藏家或
立体摄影发烧友重视珍藏,市面极难得见。
禄来从开始便采用
蔡司镜头。禄来之成功,蔡司有不可抹杀之功。同样例子有
哈苏。日本生产的中片幅相机,性能设计都不比哈苏差,但却不受专业摄影师青睐。只要能付得起,他们都会选用哈苏或禄来的。禄来一直采用蔡司镜头。大约到了1949年间才以史耐达的Xenar用在禄来可得(Rolleicord)以及Xenotar用在禄来福来供大家选择。禄来的工程师强调蔡司或史耐达的镜头都具有同样的高素质,无分轩轾。新机的售价相若,但二手市场,配蔡司镜头的总是叫价较高及较受欢迎。笔者虽有一部2.8D配用Xenotar镜头,却从未用过,无从得知其效果。但禄来可得配用的Xenar镜头确极感满意。不过Vb的又比Ⅲ至Ⅴ型的为好。
1928年禄来双镜反光机已有样本生产,翌年推出销售。依从此一相机概念发展,配合
蔡司镜头的极佳光学质素和厂方一丝不苟的品质,殿定的禄来的成功。双镜反光机成为其他厂家的模仿对象。不论
福伦达、蔡司、影摄佳到本港宝源都有生产,但只有禄来独执牛耳,其他都相继退下。现时亦只有禄来仍间中有小量销售外,只有日本影摄佳仍有生产,此外就只能求诸国产的海鸥等牌子。禄来现以改为单镜反光,但不少专业人士的架生箱里仍会有一部禄来双镜机以备不时之需。
1929年起,禄来差不多每年都有一款新相机上市,每一款都是同一名禄来福来或禄来可得。用120菲林的用127菲林的都叫禄来福来。用家因此一直都混浠不清。至1956年厂方才有正式号型如3.5E、2.8F等加在机身编号之前以资识别。虽然每年都改款,但每款都相差不大,只有稍稍改变(亦可算蜕变),帮此要辨认的话,必需对各型号都热识。幸好厂方的机身编号很有系统,从编号着手,也错不了多少。号型多,产量也多。短短十年到1938年售出三十万部。到1956年已售出一百万部。如果认为一百万部并没什么了不起,你也许忽略了这是中型片幅的相机。销售量和35mm或柯达的盒式(Box)机当然有分别。如果认同他的惊人销量,便会觉得他的地位崇高,深受专业及业内人士信赖。新闻工作者,美洲的多用Speed Graphic,欧洲的多用Makina,他们都觉得专用禄来较为轻便灵活,并有可靠操作及高质素相片的优点。加上厂方配合生产多种件如手柄,眼平棱镜取景器及闪灯等,渐渐淘汰了Speed Graphic
和Makina而独领风骚。不过好景不常,没许多年便受到
哈苏单镜反光机的挑战。另一方面,35mm
片幅相机兴起,逐渐受欢迎,于是多了一个对手--莱卡。后来更加上艺康、锦囊等。也许是禄来掉以轻心,并没有及时作出部署接受挑战以至渐渐失去地位。
自六十年开始,禄来的牛耳地位不稳。哈苏的相机上了太空和月球。Makina为日本收购,并放弃抄袭,设计出甚具创意实用的相机。莱卡的地位亦受到动摇,瑞士名牌Alpa亦渐消失。柯达也只生产塑胶制的普及产品。只有禄来仍独力支撑。各样产品都有,除了双镜机,加入35mm片幅的小机型,连动对焦和单镜反光机。甚至126和110的超小型机,亦有对抗
哈苏的精良120
单镜反光机。8mm拍摄机、闪光灯、幻灯
放映机、
放大机及脚架等,只要与摄影沾上边的,都有生产。竞争越来越激烈。为求生存,禄来将厂房转至新加坡以减低成本。厂方虽然强调新加坡产品仍保持着德国生产和质素,可惜不为用家信任而失败。
禄来和两位创办人Paul Franke和Dr.Reinhol Heidecke相继于1950、1960年去世。禄来于1962年改名为Rollei-Werke Franke&Heidecke,更于1964年将公司重组。一向为禄来在美国经销的Burleigh Brooks于1964年停止服务。自此不论业务推广或产品销售都不理想。美国销售业务改由
Honeywell接替。但在新加坡1970年设厂后,翌年亦停止合作。于是成立Rollei of America专事美国业务。加拿大、
奥地利、荷兰及日本等地亦分别成立公司主持各地业务。好景不常,每下愈况,美国的公司在1980年解散。新加坡厂房亦在同年停产。德国老家只生产小量专业制品。1981年底禄来已陷于破产边缘。最后由伦敦的United Scientific接收经营。
禄来的没落原因,很难下结论。可以说后期
35mm相机不及日本产品,而双镜机渐不流行因受到不能换镜头的先天性局限,于是出现财政困难。亦有归咎于宣传不力,以至新一代用家未能欣赏其名气及优良品质。
禄来双镜机的设计有若干好处,如①眼见到的与拍摄到的十分接近,时差(time-lapse)很小,容易捕捉景物不断变动的形态,特别是人像方面。②构图方便。③机身轻巧容易把持。用慢快门亦易于拍到清晰的影像。与单镜机比较,不能掉换镜头和片匣当然是致命的缺点。故此在1929年第一部禄来面世时引起的震荡是可以理 解的。那时候不能换掉镜头并非缺点,那时所有相机都差不多是固定一个镜头的。同时使用多种菲林亦非时尚。当年其他厂家纷纷效法,双镜机一度成为多姿多彩和机种。
第一代的禄来,俗称Original Rolleiflex,外形很似禄来可得但体积较大,配有两种镜头f4.5或f3.8的Zeiss Tessar,快门1-1/300秒另加B和T。用117菲林。但有些已改装成为用120或620菲林。用旋钮前卷菲林。1932年改用杠杆前卷菲林,更将快门
光圈读数移到取景镜头的顶部,方便取景时见得到读数。此peep-window方式一直沿用。镜头仍然分别配f4.5或f3.8。1934年的更配f3.5镜头。快门改Compur Rapid,1-1/500秒及B和T。禄来的名牌亦由此型开始用凸字。以前的是凹字。
杠杆前卷菲林虽然比旋钮方便,但仍然要先将快门上弦,仍不够方便。1937年起所有禄来的杠杆前卷菲林,就兼有快门上弦性能,及显示已曝光的格数,防止重拍或空拍,但亦可刻意重拍。从这时开始可以算是第二代的禄来了。但型号可不少。单单配f3.5镜头的已有23种。厂方并没有加以区分,不同年份的每有不同的改动。这23种号型是根据历年和改动,只是用家的习惯叫法,非厂方的编定。快门全部采用Compur-Rapid,1-1/500秒和
B快门。但闪灯同步有些是MXV(V=自拍掣),有些只是Synchro Compur X。成像镜头(taking lens)是f3.5/75mm,有多种。最早期的是Carl Zeiss Jena Tessar。1945年后有Zeiss Tessar或Schneider Xenar供选择。1949年后有Zeiss jena或Opton Tessar和Xenar,有加膜镜头。但1954年起只有Xenar 或Carl Zeiss Tessar。1956年全系列都配用高质素的Zeiss Planar或Schneider Xenotar 75mm f3.5镜头。另外加入Rolleiflex T系列。T=Tessar镜头,但与1955年以前的设计不同,可以说是普及型,售价约为同期的三分之二。但现时二手机的价格已无分别,只视买家爱好而取舍。取景镜头(finder lens)全部都是75mm f2.8 Heidosmat。因为
大光圈,有不错的取景明亮度。后期的取景玻璃加了增光环,更为明亮悦目。
1958/59年开始所有禄来机都配用新设计的取景罩,有可转换眼平棱镜取景及其他妙处。罩的两侧改为折合式,面积加大,有更佳遮光效果,取景时有更为集中。开阖动作比旧式的更畅顺。可更换取景屏片。配用Rolleikin时,在取景屏加上片格很方便。
禄来号型实在太多,因此用图表列出各型号的特点,希望对辨认有所帮助。后期生产的纪念型金机、白金机等,以及最新款的2.8GX和不甚流行的Rollei Magic不作介绍了。不过有两款仍值得花笔墨的,那就是Tele-Rolleiflex和Wide-angle Rollei。
五十年代初,
哈苏相机建立的知名度,给禄来不少的威胁。可掉换镜头及片匣的优点使禄来甚难招架,于是有广角和远摄两款机的产生。概念是不错,可是这样不是要背着三部相机上阵吗?不受欢迎是可以理解的。只有忠诚的拥促者才会要吧!从机身编号可看到
远摄镜型第一期只生产五千架而广角型的只有四千架。
以收藏者来说,这两种机款源于同一系列,外型相同,只是镜头有分别。一套完整的收藏品当然要兼有这两款。从稀有方面来看,亦值得拥有。有些人认为禄来拍摄的相片有高些清晰度,原因是拍摄时没有反光镜弹起的震动。如果预先锁起
反光板却失去了观景的功能。我不大相信这些理论。
哈苏大师Prof.E.Wildi著的《哈苏手册》教人(当然要用脚架)曝光少于1秒时,要用力按着机身才曝光。如果长于1秒的话便相反,只有
快门线接触到相机。多年来我都觉得这样作万无一失。有些禄来是可以加上一片
光学玻璃以保持菲林绝对平伏。如远摄型的另配机背及后期生产的广角型都可以。据用家经验指出,作用不大。因为拍摄到的照片,很难察觉其中分别。固此此配件甚少人采用,极为稀有。禄来相机的设计是很精密的,经多年使用,都能保持精确度。原因是在两镜头中两旁有柱,可保持镜片的平面和菲林平面平行。这是其他同型设计的相机没有的。甚至姊妹牌禄来可得也没有这设备。虽然如此,禄来可得仍然有极高的质素,只是操控方面没有禄来福来那么方便。
现状
现时二手市场要找一部禄来福来可得并不困难。不论是F2.8或F3.5,卖相完美或残缺的都有,问题只在乎价格。配件便不同了。可以说可遇不可求。例如皮袋还比较容易,也许不是原配,但总可以用。皮带扣却是另一回事了。禄来可得要有皮袋才有相机带。没有皮袋,相机带仍可挂在相机耳,当然有些不方便。但禄来福来一定要有原厂的扣,才能扣上皮带。皮带可扣在相机或此袋上。没有这个扣,便只能用手捧着。许多人可以卖去皮袋,因为保存麻烦,但不会卖去皮带扣的。小小的两个扣的售价,会令你意想不到。至于镜头盖(俗称鸭肾干)及
遮光罩,亦是比较少见的配件。其他如Mutar(两倍增焦距镜),广角型用的半身镜、
近摄镜、360度取景座、
柔焦镜、
立体摄影座和Rolleimeter(作测量用)等等都不常见。滤镜bayonetl'11'111相当于B-30、B-36和B-40。B-40尚可买到原厂新货,其他的便很难了。
偏光镜更加不用提了。即使如此,没有配件的禄来福来或禄来可得仍然很好用,特别是拍摄风景和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