禀(拼音:bǐng)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会意字,古字形由㐭(lǐn)和禾两部分组成。在小篆中,禀特指官府赏赐谷物,读作bǐng。引申指赐予、赋予,又引申为承受,又指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报告。
文字源流
会意兼形声字。西周金文上部从“㐭(lǐn)”,“
㐭”的古字形像粮仓,兼有表义与表音的作用;下部从
禾廪”字表本义。
详细释义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五】【㐭部】笔锦切(bǐng)
赐谷也。从㐭从禾。
说文解字注
“赐榖也”注:赐榖曰禀。《中庸》:“既禀称事。”郑注《周礼·宫正》、《内宰》、《廪人》、《掌固》皆云:“稍食,禄禀也。”又《司稼》注云:“周,禀其艰阨。”晋惠帝云:“官鼃可给禀。”凡若此类,今本多譌为“廪”。即有未譌者,亦皆读为力甚切矣。今之廪膳生员,於古当作禀膳。
“从㐭禾”注:禾犹榖也。榖在於㐭,《周礼》所谓以待“周赐稍食”也。凡赐榖曰禀,受赐亦曰禀。引伸之凡上所赋、下所受,皆曰禀。《左传》言“禀命则不威”是也。笔锦切,七部。
广韵
笔锦切,上寑帮 ‖禀声侵1部(bǐng)
禀,供谷。又与也。笔锦切。一。
康熙字典
【午集下】【禾部】 禀;部外笔画:8
(lǐn)《唐韵》《集韵》《韵会》并力锦切。音懔。《说文》:赐谷也。从㐭从禾。徐曰:公禀赐之也。《广韵》:与也。《增韵》:供也,给也,受也。《礼·中庸》:既禀称事。欧阳氏曰:古者给人以食,取之仓廪,故因称禀给,禀食。《前汉·孝文纪》:吏禀当受鬻者。师古注:禀,给也。
(bǐng)又《唐韵》《集韵》《韵会》竝笔锦切。宾上声。受命曰禀。《书·说命》:臣下罔攸禀令。传:禀,受也。毛氏曰:今俗以白事为禀,古无此义。
又水名。《水经注》:长社北界有禀水。
(bìn)又《集韵》逋鸩切。宾去声。受也。
《韵会》:俗作禀,非。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第十二笔楷体是点。“㐭”窄“示”宽。“㐭”,“亠”略宽,“回”略窄;居上居中,点在竖中线上端;“回”,大小“口”写在竖中线部位,末笔横在横中线。“示”,居下居中;“二”扁、宽,“小”略大、较窄;“小”的亅(竖钩)在竖中线,左点、右点分写在亅(竖钩)两侧。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