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举行弥撒时主祭神父穿在最外层的
祭服。共分白、黑、红、绿、紫五种礼仪颜色;有些地方在特殊(喜庆)日使用紫红色或金色。
根据弥撒经书总论的指示,教会在举行礼仪时,采用的不同色彩的祭服(祭披),是为将所庆祝的信德奥迹的特色和基督徒生活的进展意识,在礼仪年度的过程中,更有效地表达出来,按传统习惯,祭衣有五色:
白色:指纯洁、喜乐,表示信德的胜利。用于复活期和圣诞期的弥撒。此外也可用于主的节日与纪念日(苦难节日例外)圣母的节日与纪念日,天使节,非殉道圣人节,以及诸圣节( 11月1日),圣约翰节(6月24日),圣若望宗徒兼圣史节(12月27日),圣伯铎宗座(2月22日)和圣保禄归化节(1月25日)。
红色:表示热爱、殉道,用于纪念耶稣苦难的圣枝主日,圣周星期五,圣神降临及所有纪念耶稣苦难的日子,宗徒与圣使节,以及殉道圣人的庆节。(按中国传统:春节、婚礼、寿辰等弥撒也可以用红色)
由于
华夏民族以黄色为尊,故特别申请圣座让华人用黄色祭衣。得到比约十二世的批准。且在没有其他祭衣的情况下,除追思黑色外,黄色祭衣可代替一切颜色。
在
天主教会的拉丁弥撒礼仪中,祭披不仅是主礼(主祭者)神职对上主尊敬的表现,也常常隐喻着与当时相关礼仪的内容和目的。它是感恩祭主时穿戴中所有祭衣的主件,其形状犹如一件大氅,中间有一个圆洞,穿的时候是由头套下的。五颜六色的祭披为仪式活动增添庄重、严肃。 在罗马时代,人们在穿衣上往往在外面披上一件毛料大氅,从肩膀上一直盖至脚面。它成为教会团体的专用品,是在4世纪后形成的,那时不论是教宗、主教、神父、还是一般平信徒,在参加礼仪活动时,都一律穿上这样的衣服。在11到19世纪漫长岁月中,祭披的款式在每一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色,但真正具备浓厚的宗教特色是在19世纪末叶,或许由于中西文化的不断交流所起的作用和中国丝绸流入西方,受到教会人士喜爱的原因,罗马教廷 圣礼部于1882年作出规定:祭披当用丝绸制作,没有其他特殊理由,不可采用原用的棉麻和毛料。 祭披与神职人员是终身相伴的。除举行弥撒外,主祭的神职人员也可穿上祭披举行诸如圣体游行、祝圣新建教堂、抬圣髑等仪式。再者,祭披是在神父晋铎时所领受的,它已经成了铎品的特征,即便在神职人员去世的时候,同样可以穿上一件或数件祭披入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