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祭(拼音:jì、zhài)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手持酒肉供奉神主。本义即向神灵、祖上献上供品,并举行仪式,表示崇敬、祈求保佑。后来演变为一种对已故之人表示追悼、敬意的仪式。以上义读jì。祭又是古国名,故地在今河南省郑州市东北。又用作姓氏。这两个意义在现代普通话中读zhài,不读jì或zhà。
文字溯源
会意字。甲骨文中早期的“祭”字作图1,左边是一块鲜肉,肉上还有血水流出,右边是一个(指手)。两相会意,表示手拿着肉在祭祀。可能是考虑到这样的会意并不准确,晚期甲骨文在其下增加了一个祭台“”,代表神主,更加突出祭祀神灵之意;并将“肉”旁变为“口”形。西周金文承袭甲骨文晚期的写法,但将“肉”旁变为“月”形(图3)。春秋、战国、秦代以及汉代文字中基本沿袭西周文字的写法。但在春秋、战国时期, “祭”字所从的“又”旁或可写作“攴”字,如图5、7。这是因为古文字中,“又”“攴”“殳”等字在用作表意偏旁时常可互换的缘故。这个字到秦篆阶段基本定型:上部为左“肉”右“又”(手),下部为“示”。现代文字基本沿袭汉代“祭”字的写法。
“祭”本义指用牲畜等供奉鬼神,向鬼神祈福消灾。远古先民敬畏天命,极端迷信鬼神,祭祀占卜是他们最重要的生活内容。这种敬畏神灵的心理便是祭祀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随着物质的日益丰裕,祀神色彩日趋淡化,而祭祖礼仪越来越规范,人们逐渐将崇敬对象由神灵变为祖先。由于祭祀中要进献牲畜的肉,所以就引申为杀。如《礼记·月令》:“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
详细释义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一上】【示部】子例切(jì)
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
说文解字注
“祭祀也”注:统言则祭祀不别也。
“从示。㠯手持肉”注:此合三字会意也。子例切。十五部。
广韵
子例切,去祭精 ‖祭声祭2部(jì)
祭,享也。祀也。荐也。至也。察也。子例切。七。
侧界切,去怪庄 ‖祭声祭2部(zhài)
祭,周大夫邑名。又姓,周公第五子祭伯,其后以为氏。
康熙字典
【午集下】【示部】 祭
《唐韵》《集韵》《韵会》竝子例切,音霁。《说文》:祭祀也。从示,右手持肉。
又《尚书大传》:祭之言察也。察者,至也,言人事至於神也。
又《孝经·士章》疏:祭者,际也,人神相接,故曰际也。详见《礼记》《祭法》《祭统》《祭义》诸篇。
又《广韵》《集韵》侧界切。《韵会》《正韵》侧卖切,并音债。周大夫邑名。
又姓,周公子祭伯,其后为氏。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规范提示】“示”的第四笔楷体是点。
【写法】“月”主体居左上格,第二笔㇇(横撇)的撇尖延伸到左下格,第四笔点在横中线上侧;第五笔㇇(横撇)和第六笔捺都从竖中线起笔,捺脚在横中线下侧。“示”,短横在横中线,亅(竖钩)的竖段在竖中线。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中上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汇集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 、《汉语方音字汇》)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4 17:17
目录
概述
文字溯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