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八号飞行乘组
中国载人飞船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
神舟十八号飞行乘组(Shenzhou-18 Crew),是执行中国神舟十八号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由叶光富李聪李广苏3名航天员组成,叶光富担任指令长。
飞行乘组
人员选拔
1992年9月,党中央作出启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1995年秋,中央军委决定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并着手开始选拔航天员。中国航天员的选拔工作借鉴了其他国家的经验,但标准更严。选拔航天员的基本条件包括:有坚定的意志、献身精神和良好的相容性,身高160~172厘米,体重55~70千克,年龄25~35岁,必须是歼击机或强击机飞行员,累计飞行600小时以上,具备大专以上学历,且飞行成绩优秀,无等级事故,无烟酒瘾,最近3年体检均为“甲等”。1998年,中国从空军飞行员中选拔出中国首批14名航天员。2010年,中国从空军飞行员中选拔出第二批7名航天员,叶光富是其中之一。2020年9月,中国完成第三批航天员选拔,包括航天驾驶员、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三种不同类型共18名航天员,选拔来源单位除空军,还增加了工业部门和科研院校,李聪、李广苏入选中国第三批航天员。
乘员训练
中国航天员的训练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基础理论培训,航天员要学习火箭和飞船的设计原理、飞行动力学、气象学、天文学、通信、设备检测、航天医学知识等。第二阶段专业技能训练,航天员要熟悉飞船的结构、组成,飞船各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模式,甚至要掌握重要部组件和单机的情况。第三阶段飞行程序和任务训练,航天员们要在与真实飞船相同的训练模拟器上,通过实景仿真,掌握知晓飞行技能和操作方法,还要学会发现和排除紧急故障。3个阶段的学习一般需要3~5年的时间。
乘组确定
经初选,2023年8月25日,神舟十八乘组参加人船合练。2024年1月18日,神十八飞行乘组的3名航天员确定,叶光富、李聪和李广苏开展针对性强的训练。2024年4月,经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执行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由叶光富、李聪、李广苏3名航天员组成,叶光富担任指令长。
乘组成员
媒体见面
2024年4月24日上午,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与中外媒体记者集体见面。乘组指令长叶光富、航天员李聪、李广苏在会上回答了记者提问,表示:“中国空间站三舱三船的状态是全新构型,其任务数量、复杂程度、操作难度明显提升。出征太空,面对挑战,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我们乘组一定能完成任务,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重托。”
飞行任务
神舟十八号飞行乘组任务主要是:与神舟十七号乘组完成在轨轮换,在空间站驻留约6个月,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实(试)验,实施航天员出舱活动及货物进出舱,进行空间站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舱外载荷和舱外设备安装与回收等任务,开展科普教育和公益活动,以及空间搭载试验,进一步提升空间站运行效率,持续发挥综合应用效益。
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约6.5小时后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形成三船三舱组合体。在轨驻留期间,神舟十八号飞行乘组迎来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的来访,于2024年10月下旬返回东风着陆场。
神十八乘组利用舱内科学实验机柜和舱外载荷,在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命科学、航天医学、航天技术等领域,开展90余项实(试)验。在轨期间,神十八乘组还实施6次载荷货物气闸舱出舱任务和2至3次出舱活动,在空间站已有的空间碎片防护措施基础上,航天员乘组通过出舱活动,对舱外管路、电缆及关键设备安装碎片防护加固装置,视情开展舱外巡检,进一步保障空间站安全。
飞行历程
发射升空
2024年4月25日下午,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出征仪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圆梦园广场举行。叶光富、李聪、李广苏3名航天员领命出征。北京时间2024年4月25日20时59分,搭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成功。飞船入轨后,按照预定程序与空间站组合体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与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进行在轨轮换。该次任务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3次载人飞行任务,是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32次发射任务,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18次飞行。
太空会师
北京时间2024年4月26日3时32分,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整个自主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对接后,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从飞船返回舱进入轨道舱。北京时间2024年4月26日05时04分,在轨执行任务的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打开舱门,迎接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入驻“天宫”。2024年4月28日,神十七、神十八乘组举行交接仪式,移交中国空间站的钥匙。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已完成全部既定任务,准备乘坐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返回东风着陆场。2024年10月30日,神舟十九号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与神舟十八号3名航天员顺利会师。至此,“70后”“80后”“90后”航天员齐聚“天宫”,完成中国航天史上第5次“太空会师”。
出舱活动
2024年5月27日,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已在轨工作生活32天。
2024年5月28日18时58分,经过约8.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八号乘组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完成了空间站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舱外设备设施巡检等任务。航天员叶光富、李广苏已安全返回问天实验舱,出舱活动取得成功。航天员叶光富再度漫步太空,航天员李广苏首次执行出舱活动任务。自完成首次出舱活动后,神舟十八号飞行乘组先后完成空间站实验机柜维护及组件安装、空间站舱内环境监测、第二次出舱活动准备等工作,承担的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命科学、航天医学等领域实(试)验项目扎实稳步推进。神舟十八号飞行乘组状态良好,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
2024年7月3日,神舟十八号乘组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相互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为空间站舱外管路、电缆及关键设备安装了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并完成了舱外巡检任务。出舱航天员叶光富、李聪安全返回问天实验舱,出舱活动取得成功。截至2024年7月,神十八太空出差进度条已过1/3,后续还在轨开展大量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
2024年9月17日中秋节,神舟十八号飞行乘组在中国空间站内除了品尝莲蓉馅的“太空月饼”,还分享了香辣羊肉、土豆牛肉、红烩猪排、奶香鸡米、马蹄糯米糕等——这是地面支持团队提前根据每名航天员的口味喜好准备的个性化“中秋大餐”。在空间站阶段,中国突破了中式菜肴工程化关键技术,将中国菜搬上了‘太空餐桌’,让航天员远在太空也能享受到‘家的味道’。中国还提升了精准营养调控技术,研制出精准的飞行营养供给量标准,以应对太空失重等引起的人体生理问题,全力保障航天员开展180天以上的健康飞行;突破了在轨功能性航天食品关键技术,研制了抗氧化、增强免疫力、缓解体力疲劳、调节肠道菌群等功能性航天食品,助力提升航天员在轨适应能力。
国旗传递
2024年4月25日,中国国旗随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搭载进入中国空间站,由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与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进行了太空传递和在轨展示,4月30日中国国旗随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返回地面。2024年11月1日,神舟十八号、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进行交接仪式,两个乘组移交了中国空间站的钥匙。
返回地面
2024年10月,中国空间站迎神舟十九号乘组,完成交接之后,神舟十八号乘组返回地球家园。截至2024年10月27日,神舟十八号乘组为期六个月的“太空之旅”已渐入尾声,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状态良好。空间站内各项科学实验、试验有序推进,三名航天员正在开展返回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2024年10月29日,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在与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完成在轨轮换。2024年11月1日凌晨,东风着陆场区组织所有搜救力量展开最后一次全系统综合演练;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采用5圈(7.5小时)快速返回方案,经历制动离轨、自由滑行、再入大气层、开伞着陆等4个阶段,整个返回着陆过程耗时约50分钟。2024年11月3日,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已完成全部既定任务,准备乘坐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东风着陆场。着陆场及各参试系统正在进行迎接航天员回家的各项准备。神舟十八号搜救回收空中分队5架直升机已经集结完毕。
2024年11月3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分离。11月4日01时24分,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11月4日,圆满完成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平安抵达北京。
空间实验
生命生态实验
神舟十八号飞行乘组利用生命生态实验柜开展的,空间先进水生生保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实验项目进展顺利。载有4条斑马鱼和金鱼藻的实验组件进入空间站后,进行了在轨实验,神舟十八号乘组已成功开展两次水样样品采集和一次鱼食盒更换操作,发现斑马鱼在微重力下表现出腹背颠倒游泳、旋转运动、转圈等定向行为异常现象。
后续,科学家利用返回的回收水样、鱼卵等样品,结合斑马鱼空间运动行为视频等,开展空间环境对脊椎动物生长发育与行为的影响研究,同时为空间密闭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研究提供支撑。在轨建立稳定运行的空间自循环水生生态系统,实现中国在太空培养脊椎动物的突破。还实施国际上首次植物茎尖干细胞功能在轨研究,揭示植物进化对重力的适应机制,为后续定向设计适应太空环境的空间作物提供理论支撑。
燃烧科学实验
在轨期间,神舟十八号飞行乘组完成了燃烧电磁阀转接线缆安装,通过安装转接线缆,可以远程操控电磁阀的开关,从而精准控制实验过程中的燃料流。此外,三名航天员还对燃烧科学实验柜进行了燃烧器更换、抽真空排废气等操作,完成了无容器材料实验柜实验腔体的样品更换、轴心机构维护等工作。
燃烧科学实验柜是梦天实验舱搭载的八个实验柜之一,支持在轨开展微重力燃烧基础科学研究,它可以帮助科学家们在燃烧基础科学问题、空天推进、航天器防火灭火、燃烧污染物控制等基础及应用技术展开深入研究。
空间材料实验
神舟十八号飞行乘组三名航天员完成了无容器材料实验柜实验腔体的样品更换、轴心机构维护等工作。在此之前,无容器柜中已开展多项关键研究项目,并已下行了多批实验样品,正在实验室内进行测试分析研究,以期产出更多研究成果。神舟十八号航天员还进行了材料舱外暴露实验装置组装、测试等相关工作。
神舟十八号飞行乘组进驻空间站以来,完成了材料舱外暴露实验装置组装、测试及第二次出舱安装相关工作。其中,依托固液复合润滑摩擦学实验箱开展的“空间用固液复合润滑材料的设计、界面作用机理及舱外验证”项目,有望在严苛的空间环境中实现机械运动的“超润滑”或近零磨损,在科学上揭示润滑材料在真实空间环境中的润滑演变过程和损伤机制等。此外,三名航天员还完成了无容器材料实验柜实验腔体的样品更换、轴心机构维护等工作。此前,无容器柜中已开展多项关键研究项目,并已下行了多批实验样品,正在实验室内进行测试分析研究,以期产出更多研究成果。
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开展的多项空间科学实验中,材料舱外暴露实验中的样品是完全暴露在宇宙空间的真空、微重力、高能粒子辐射等复杂的环境中,空间温度变化可达零上100多摄氏度到零下100多摄氏度。通过暴露实验可以揭示材料组织结构损伤、性能衰退以及功能失效与破坏的机制,推动柔性太阳翼等大型空间可展开机构材料、空间机构润滑材料、月球基地建设材料、精密电子设备中子屏蔽材料等先进材料的空间应用。开展空间材料在轨暴露实验,可以提高材料及其制品在空间服役过程中的稳定性、可靠性和耐久性。
此外,利用高温科学实验柜开展的新型材料空间生长研究项目,中国首次在空间获得了地面难以制备的高质量晶体材料,对高性能多元半导体合金材料制备具有指导作用;利用生物技术实验柜开展的人骨细胞定向分化的分子靶点研究、对骨骼肌影响的生物学基础研究等项目,取得的成果为促进骨折、脊柱损伤修复等骨质疾病的防治以及对抗肌萎缩、防治代谢性疾病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微重力测试
神舟十八号飞行乘组航天员在太空中面临着微重力环境带来的一系列生理挑战,包括心血管系统变化、肌肉萎缩和骨密度下降等。最近,神舟十八号乘组利用超声诊断仪完成颈动脉超声图像和频谱测试;航天员使用仪器检测了右脚足跟骨骨密度,以研究失重状态对人体骨密度的影响。通过定期、科学地开展太空跑台训练、抗阻训练等一系列失重防护锻炼项目措施,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为长期执行任务提供支持。
神舟十八号乘组还完成了空间站内环境监测、医疗救护在轨训练等多项工作。三名航天员通过质量测量、眼压眼底检查等各项医学检查,全方位监测和保障健康状况,并定期进行太空跑台训练、抗阻训练等一系列失重防护锻炼,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为长期执行任务提供支持。
创造记录
乘组飞行记录
神舟十八号飞行乘组从2024年4月25日晚飞赴太空到2024年11月4日凌晨平安归来,3名“80后”航天员在轨驻留192天,创造中国航天员乘组“太空出差”时长新纪录。其间他们两次出舱活动,首次出舱时长约8.5小时,刷新中国航天员单次出舱活动时间纪录。
个人飞行记录
神舟十八号航天员叶光富在轨飞行总时长达到375天,刷新中国航天员在轨驻留时间的纪录,成为截至2024年11月中国在轨飞行时间最长的航天员。
总体评价
神舟十八号飞行乘组包括1名第二批航天员和2名第三批航天员,3人均为“80后”,都当过空军飞行员,相似的年纪和经历让他们有很多共同语言。他们之间配合默契,往往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彼此都能心领神会,可以用“丝滑”一词来评价。(中国军网 评)
神舟十八号飞行乘组的航天员思维比较缜密,个性比较灵活,是严肃认真当中又活泼有趣,是非常有青年活力和朝气的一个乘组。(光明网 评)
神舟十八号飞行乘组首次出舱,经过约8.5小时的出舱活动,叶光富、李聪、李广苏密切配合,完成任务。这是中国航天员在空间站阶段的第15次出舱活动,此次出舱活动也是中国航天员出舱时间最长的一次。(央视新闻 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6 10:46
目录
概述
飞行乘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