躯体感觉系统的损害或疾病直接导致的疼痛。本病可由外伤和(或)疾病致末梢神经、脊髓后根、脊髓及其以上中枢神经某些部位损伤而引发。
病因及常见疾病
年龄、性别、疼痛的强度,以及情感和认知能力等表明慢性疼痛的形成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单纯的神经损害所致。
鉴别诊断
是指枕大神经分布范围内(后枕部)阵发性或持续性疼痛,也可在持续痛基础上阵发性加剧。临床表现为一侧或两侧后枕部或兼含项部的针刺样、刀割样或烧灼样疼痛,痛时病人不敢转头,头颈部有时处于伸直状态。查体可见大神经出口处有压痛、枕大神经分布区(C2-3)即耳顶线以下至发际处痛觉过敏或减退。
是指坐骨神经病变,沿坐骨神经通路即腰、臀部、大腿后、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发生的疼痛症状群。坐骨神经是支配下肢的主要神经干。坐骨神经痛是指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域内(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和脚的外侧面)的疼痛。
是指一个或几个肋间部位发生的经常性疼痛,并有发作性加剧。原发性肋间神经痛极少见,继发性者多与病毒感染,毒素刺激,机械损伤及异物压迫等有关。其疼痛性质多为刺痛或灼痛,并沿肋间神经分布。肋间神经痛发病时,可见疼痛由后向前,沿相应的肋间隙放射呈半环形;疼痛呈刺痛或烧灼样痛。咳嗽、深呼吸或打喷嚏时疼痛加重。疼痛多发于一侧的一支神经。
体格检查
对神经性疼痛患者标准的检查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触摸、针刺、压迫、冷刺激、热刺激、震颤以及“总和”。对这些刺激的反应分为痛觉正常、下降或增强。刺激诱发性(阳性的)疼痛分为痛觉过敏和痛性感觉异常,且根据刺激为动态还是静态而加以分类。可以通过使用棉花轻柔的刺激皮肤评估触觉,通过用尖锐的针刺激皮肤评估针刺觉,通过轻轻地按压肌肉和关节评估深部痛觉,通过测量温热刺激的反应评估冷、热感觉,通过对音叉的反应评估震颤觉。
治疗原则
(一)药物治疗:
用药物治疗神经性疼痛时应该根据每一个病人的基本发病机制进行选择。用于治疗慢性神经性疼痛的药物主要有抗惊厥药、三环类抗抑郁药、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拮抗剂、离子通道阻滞剂、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局部麻醉剂、辣椒素受体阻滞剂、抗高血压药、吗啡类药物和GABA受体激动剂等。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新类型药物,如加巴喷丁和抗肿瘤药等。
(二)神经调节术:
通过在硬膜外腔或大脑皮层放置电极刺激脊髓或大脑运动皮层的神经调节方法已逐渐被广泛用于治疗顽固性中枢和外周神经性疼痛。这种方法的原理是通过电极适当地刺激能产生疼痛的目标神经,从而产生麻木样的感觉来覆盖疼痛区域,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临床适应证:神经性疼痛(如背部手术后综合征、神经根病、慢性区域疼痛综合征和外周神经损伤)、局部缺血性疼痛(如周围血管性疾病和咽峡炎)、癫痫发作、帕金森综合征相关的运动障碍(如震颤、瘫痪、强直和运动障碍)和其它功能紊乱。神经调节的方法主要有脊髓刺激术(SCS)和大脑运动皮层刺激术(M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