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创耒,最古老的
农具,耒阳也因为是炎帝创耒之地而得名。耒耜现在看起来很简单,但在
当时却是了不起的创新,制作一件耒大约需要3至4天的时间。耒的出现大大提高了
耕作效率,增加了农业收成,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简介
来历
远古时代,人们茹毛饮血,居无定所,常常饥寒交迫。炎帝被拥戴为南方各部落联盟长之后,下决心改变这种状况。他遍游天下,广尝百草,发现稻、黍、稷、麦、菽五谷,可以种植,定期收获,于是向人们广传五谷种植技术。没过多久,人们纷纷向
炎帝报告,因土地十分板结,种植的五谷往往枯萎。人们用手挖,用石块铲,终无显效。
为了找到对付板结土块的良方,炎帝率领得力助手垂,溯湘江而上,登上了雄伟的衡山,耳听八百里气息,眼观千里外风光。一阵欢声笑语传来,炎帝看到了一条神奇的河,有一节首尾欲接而未接。那儿一派祥和景象,令炎帝大为开怀,立即与垂径奔而至?这个地方后来叫做“金线吊葫芦”?。
这天正好风和日丽。女的在烧火做饭,男的在抓鱼捉虾。最吸引炎帝目光的,是一个中年汉子,正用一根木棍撬开石块,捉出一只又一只肥蟹。炎帝走过去,接过木棍,连撬几块石头,发现比手扳省力多了。炎帝随手把木棍往土块上一插,再一撬,那板结的土块立即松散开。
炎帝大喜过望,立即叫垂和那捉蟹的中年汉子一起过来,研究用木棍撬土之法。几经试验,略弯曲的木棍比直木好使,下端尖利的木棍更易入土。这时,几只肥蟹舞着大钳,一会儿就在泥土中扒了一个洞。炎帝灵机一动,如果木棍下端也做成蟹钳一样的尖叉,松起土来一定更顺畅。很快,耒耜的雏形创造出来了。人们发现创制耒耜的非凡人物是久已仰慕的炎帝,一齐欢呼雀跃:“神农,神农,您是上天派来拯救生民的神农啊?”神奇的河畔立即沸腾起来。
为了制造更多的耒耜,捉蟹汉子和他的伙伴们自告奋勇,进入一座座深山老林,但很难找到大小长短合适的曲木。面对一大堆不规则的木料,扳来压去,也做不成满意的耒。
炎帝一时无策,信步来到做饭的灶火前,见一位大嫂把湿木塞进火里,那湿木在大火烘烤下自然弯曲了。炎帝立即叫垂架起火堆,一边烘烤,一边按人的意愿弯曲,一柄漂亮适用的耒造出来了。这就是“揉木为耒”。炎帝亲自使用耒耕作,不断改进,不但定准了耒的长短尺寸,还把下端尖叉改削成上宽下窄的锋面耜。这就是“斫木为耜”。耒的总长六尺六寸,底长一尺一寸,中央直者三尺三寸,勾者二尺二寸,耒下向前曲处接耜。这一规格刚好适宜平均身高七尺的男人,使用起来得心应手。在炎帝神农氏领导下,一柄柄规范的耒耜创制出来了。捉蟹汉子和垂分头走遍大江南北,广传神农氏耒耜使用和五谷种植技术,使江南成为古代农业最发达的地区。
为了纪念这一伟大创举,更因为这段河流很像耒的底前曲,炎帝神农氏逐将这条神奇的河流命名为“耒水”,并加封为推广耒耜立下巨功的垂为“垂神”,捉蟹汉子为“耒神”。到秦始皇统一全国实行郡县制的时候,便将耒水流域的广阔地区置为“耒县”?汉时改为“耒阳县”?。具有五千余年悠久文明的耒阳,从她一诞生得名起,就千古不变。耒阳民间几千年来一直使用的禾叉,就有古代的耒的痕迹;农民对农具历来有种特别神圣的敬重感,每年开春都要先祭祀再下地耕作。兴建的神农庙?有的叫“药王菩萨”庙?,中间神像为威武的神农像,左为垂神,右为耒神,年年香火鼎盛,其间浓聚了对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创耒的无限深情!
历史意义
“神农创耒”是中华农耕文明的标志。以往人们把黄河域视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摇蓝,认为我国农业首先发生在黄河流域,然后逐步传播到其他地方。一些古人类学家认为,华南地区农业发生更早。从这里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洞穴遗址中,可以追溯到距今近万年甚至一万年以上。考古发掘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耒阳境内就有人类生息繁衍。耒阳境内大市宣塘坳和贺家山,遥田高坡冲、雅江大岭上等处新石器时代人类聚落遗址中证实,早在8000~10000年以前耒阳先民就进入以原始农业和家畜饲养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史书记载,耒阳土地上的居民,属古越人部族集团。三架青麓、南京下塘、马水坨祖岭、上堡后背岭等多处商周文化遗址证明,商周时耒阳土地上的居民已步入奴隶制经济生活,属扬越方国领域。耒阳属于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山多林密,水源充足,资源丰富,这种自然条件决定耒阳是理想的农耕区。“神农创耒”说明耒阳是南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不仅对中华乃至世界农耕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神农寺
神农寺起源
神农寺,位于蔡伦竹海外围景区的耒水之滨黄市镇黄泥岗,与直钓岩、张良洞、昭灵寺隔水望。神农寺由原来的灵佑庙搬迁改建而成。有联云:神农创耒种仙竹尝百草铸神农鼎劳苦盖世/寺庙灵佑塑雕像供五谷迁寺庙庵功德无量。传说神农氏创耒时曾在此铸鼎尝百草,当地人感念神农为他们选取可食之物,特立灵佑庙塑神农像四季祭祀,香火鼎盛,游人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