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祝(拼音:zhù、zhòu、chù),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一个人跪着祈祷的样子,本义是祝愿祷告。祭祀时主持祭礼之人亦可称为“祝”;又指断绝,如:祝发为僧。周代的“祝”多用作官称,如:大祝;现代基本意思是表示对人或对事美好的愿望。又通“咒”,指诅咒。
字源解说
会意字。始见于甲骨文。甲骨文“祝”字由“”“”“口”三部分组成。左边的两横一竖(示)代表祭台或神主(图1),右边像人跪在地上对着祭台或神灵祷告,“卩”是跪着的人形,上面的“口”强调人用嘴与神灵沟通;或省去祭台,直接表示人跪在地上祷告(图2)。西周早期金文(图3)承袭甲骨文,但在晚期,像人跪坐之形变为站立之形,在写法上与“兄”字相同(图4)。春秋以后各代文字沿袭西周晚期文字,除书体上的变化外,字形本身变化不大。
“祝”的最初意义,作为名词,是指主持祭祀活动的人;作为动词,是指对神祈祷这种行为。祈祷的范围是很广泛的。可以为人而祈祷,也可以为事而祈祷。所以,“祝”在上古的使用范围也是很广的。可以用于为人的幸福而祈祷,也可以是相反。《韩非子·显学》:“今巫祝之祝人曰:‘使若千秋万岁’”。就是祝人长寿。而《诗经·大雅·荡》中也有“侯作侯祝”的句子。其中“侯”是个虚词,“作”等于现代的“诅”,“祝”就是现代的“咒”。这是说殷纣王用向神祈祷加祸于旁人的方法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可见上古的“祝”,只是对神祈祷,而不管祈祷的内容。请求降福于人,请求降祸于人,都叫“祝”。
词义是发展的;而词义的发展又同人们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人们的思维越来越精密,于是发现为人求福和为人求祸是截然相反的,都用“祝”来表示很不精确。于是就分化出一个“咒”来。这样“祝”的使用范围就缩小了,只用于祝福方面。而诅咒的意思就用“咒”来表达了。“祝、咒”音近,就说明了它们之间的同源关系。
另一方面,词义的发展也同社会的发展有关。随着迷信思想、迷信活动的减少,“祝”字意义上的迷信色彩也越来越少,逐渐摆脱了对神祈祷的意思,而变成为一种与神无关的、单纯的人的活动,即祝福或祝贺。
详细解释
(释义参考文献)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卷一】【示部】之六切(zhù)
说文解字注
祭主赞䛐者。从示,从儿口。此以三字㑹意。谓以人口交神也。
一曰从兑省。《易》曰:兑为口、为巫。此字形之别说也。凡一曰。有言义者,有言形者,有言声者。引《易》者,说卦文。兑为口舌,为巫。故祝从兑省。此可证虙羲先仓颉制字矣。凡引经传,有证义者,有证形者,有证声者,此引易证形也。之六切。三部。
康熙字典
【午集下】【示部】祝
古文:𥘱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并之六切,音粥。赞主人飨神者。《说文》:祝,祭主赞词者,从人口,从示。一曰从兑省。易曰:兑为口,为巫。徐曰:按易,兑,悦也,巫所以悦神也。《诗·小雅》:工祝致告。《周礼·春官》:大祝掌六视之辞。
又属也。《诗·鄘风》:素丝祝之。笺:祝,当作属。属,著也。《毛传》:训织也。
又祝融,神名。虞翻曰:祝,大。融,明也。韦昭曰:祝,始也。
又断也。《公羊传·哀十四年》: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谷梁传·哀十三年》:祝发文身。
又丁宁也,请求之辞。
又国名。《礼·乐记》:封帝尧之后于祝。
又姓。《左传》:郑大夫祝𥅆,后汉司徒祝恬。
又《集韵》《类篇》并职救切,音昼。《诗·大雅》:侯作侯祝。传:祝,诅也。疏:祝。无用牲之文,口告而祝诅之也。《书·无逸》:否则厥口诅祝。疏:以言告神谓之祝,请神加殃谓之诅。
又陟虑切,音注。《周礼·天官》:疡医掌祝药。注:祝,读如注病之注,谓附著药也。
《集韵》:或作呪。亦作詋詶。
广韵
职救切,去宥章 ‖祝声奥1部(zhòu)
《说文》曰:“祭主赞词。”又音粥。
之六切,入屋章 ‖祝声觉1部(zhù)
巫祝。又太祝令,官名。《周礼》曰:“太祝,掌六祝之辞,以事鬼神,祈福祥,求永贞。”亦音呪。又姓,后汉有司徒中山祝恬。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❶“礻”窄“兄”宽,顶部“兄”高,底部“兄”高。❷“礻”,㇇与竖笔相接在横中线下侧。❸“兄”,“口”窄“儿”宽;“口”,上宽下窄,首笔竖在竖中线;“儿”的撇伸向“礻”下侧,㇄的钩部超出上部。
书法欣赏
(书法图来源)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一屋 祝.搜韵.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11 11:19
目录
概述
字源解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