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处处有亲人》是一首70年代初期流行于
沈阳军区的座唱东北二人转,现已发行。70年代初期流行于沈阳军区的座唱
东北二人转《祖国处处有亲人》。
1950年,
东北大学毕业的
那炳晨被组织上分配到长春市文工团担任小提琴手,从而也多多少少圆了他的音乐之梦,但当时的他只是一名音乐的演奏者而不是音乐的创作者。他多么想当一名音乐创作者呀!用全世界通用的七个音符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借以表述自己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对人生的感悟。为此,他不断给自己“充电”、不断做些创作前的准备。
机会终于来了。1955年,伴随着城乡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潮,国家号召文化系统挖掘民族遗产、向民间文化学习。时任
长春市文化局戏剧科科员的那炳晨被组织上派到二人转老艺人程喜发的身边学习,有趣的是那年那炳晨25岁,程喜发71岁。那炳晨的专长是西洋乐器;程喜发是唱蹦蹦跳跳的打底儿,从年龄上有“代沟”从学科上有分野。当时,那炳晨虽然洋学问学一身,可却有一颗向民间学习的心。他用他的虔诚和热忱感动了这位名冠东三省的二人转丑角、艺名为“程傻子”的老艺人,他向那炳晨敞开了心扉,毫不保留的把自己的艺术见解和艺术积累倾囊而出。
那炳晨震惊了,他为民间艺人饱受的磨难所震惊;他为民间艺人强大的吸纳能力而震惊!他震惊东北二人转音乐竟如此博大精深且丰富多彩;他象采矿人终于发现了一座富矿而欣喜若狂,在和程喜发五十多个日日夜夜的相处中,他放下知识分子的架子向这位老艺人执弟子-礼,因而他们成了心贴心的忘年交。同时,他为了吸收更多民间艺术营养,他曾经走乡串屯,四处搜求。那段日子,他与农民们一唠就是一宿,一住就是几个月,他像一个不知疲惫的淘金者,在二人转音乐天堂里求索。自此那炳晨真正地爱上了二人转、爱上了东北民歌、爱上了这个有着广泛群众基础、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土色土香的民间艺术。
1956年,组织上又派那炳晨担任长春市东北地方戏队公方代表。那炳晨不但欣然受命,他还勒呵呵地放下了小提琴操起了民族乐器——二胡。此时的那炳晨犹如一匹骏马,纵横驰骋在二人转艺术那广袤的舞台上。他仔细分析东三省二人转艺术各种流派的艺术特点;他从各自不同的唱腔特点中细细体味着各种艺术精髓和艺术精神。通过老艺人的口传心授,那炳晨整理了几百出二人转的曲目,记录了四千余张曲谱卡片、上千条“艺诀”。他不断的丰富自己,不断的完善自己,他要在二人转这个艺术王国里圆了自己的艺术之梦,要在二人转这个艺术天地里体现自己的全部人生价值。
1959年,吉林省新剧种实验剧团(吉林省吉剧团前身)刚刚成立之时,那炳晨便被派到新剧种从事创编组工作。吉林省委明确规定新剧种必须以东北二人转和东北民歌为母体,这无疑给那炳晨展示自己才华、展示自己的积累提供了最好的机会。经过半年多的努力,他和其他几个同行终于创编完成了实验剧团的第一个实验剧目《蓝河怨》。以后他又和别人合作陆陆续续完成了吉剧《桃李梅》、《搬窑》、《雨夜送粮》等剧目的编曲工作。这些作品的音乐创作,形成了吉剧独立的风格和神韵。一直到2018年~,这些剧目仍然被年轻一代的吉剧音乐工作者视为经典之作。
1972年1月那炳晨在北京接到了坐唱《处处有亲人》的创作任务,那时他的周期性
支气管炎正在发作,可他被剧本中流淌出的生活气息和人间真情深深的感染了。他秉笔直书,一气哈成,只用了一个晚上就创作完成了《处处有亲人》的谱曲工作。这个坐唱一时风靡全国,给当时沉闷的舞台吹来了一股新鲜的风。《处处有亲人》的诞生无可争辩地奠定了他在东北二人转音乐创作领域的领先位置;无可争辩地向人们昭示他令人叹服的艺术造诣。自此以后,那炳晨的创作一发不可收。《小鹰展翅》、《常春指路》、《养猪阿奶》、《十月春风传喜讯》《包公赔情》、《老俩口争灯》、《
县长下乡到咱家》、《扬八姐游春》、《白山心歌》、《三放参姑娘》、《哑女出嫁》、《猪八戒醉酒》…….。
由此,那炳晨在吉林省二人转界刮起了一股飓风,各地人民广播电台在为听众编排的文艺节目中几乎天天听到那炳晨的名字。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于1984年曾以《乡音悦耳、腔曲通心》为题用了60分钟的时间向国内外听众介绍了“二人转作曲家那炳晨”。
吉林人民广播电台也在“文艺广播小辞典”节目里专设了《那炳晨》条目,以示对这位人民艺术家的尊重和褒奖。
岭南是我国华侨最多的地区之一,在当时,祖国人民怀念在海外的侨胞和希望能尽快团聚的心情在美术作品中也有所反映。文革期间最早表现这一题材也是从水粉宣传画开始。1975年,梁照堂、李醒韬创作的《祖国处处有亲人》的水彩画,出现,在广州火车站的巨大墙壁上。这件作品以火车站为背景,一位年轻的列车员,领着一位携带孙女的华侨踏上了祖国的土地。这件作品也是采用逆光的艺术处理,反映出社会主义阳光明媚、欣欣向荣的寓意,特别是画家对老华侨的表情处理生动而感人,同时反映出艺术家渴望与海外亲人团聚的内心情感。这在文革后画家仍然还在继续进行着这方面题材的创作:如梁照堂、李醒韬在1978年合作的水粉画《故乡甜在赤子心》1979年创作的《炎黄子孙向祖国》等作品,画家运用水粉画艺术把内心的渴望通过宣传画的形式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