祓禊,中国汉族民俗,每年于春季上巳日在水边举行
祭礼,洗濯去垢,消除不祥。源于古代“除恶之祭”。或濯于水滨(薛君《韩诗章句》),或秉火求福(
杜笃《祓(fú)禊(xì)赋》)。 三国魏以前多在三月上巳, 魏以后固定在三月三日。然亦有延至秋季者(
刘桢《
鲁都赋》)。
古时汉族民间于春秋两季,有至水滨举行祓除不祥的祭礼习俗。源于上古。春季常在三月上旬的
巳日,并有沐浴、采兰、嬉游、饮酒等活动。
三国魏以后定为三月初三日,称为祓禊。
每年于春季上巳日在水边举行
祭礼,洗濯去垢,消除不祥,叫祓禊。源于古代“除恶之祭”。
《后汉书·礼仪志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于东流水上” 南朝 梁刘昭注:“
蔡邕曰:《
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 沂 ,风乎舞雩,咏而归。’自上及下,古有此礼。今三月上巳,祓禊于水滨,盖出于此。”
《辽史·王鼎传》:“适上巳,与同志祓禊水滨,酌酒赋诗。” 清
龚自珍《
百字令》词:“珂佩晨闲,文章秋横,祓禊西山雨。”
《周礼.春官.女巫》:“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
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
香熏草药沐浴。”汉
应劭《
风俗通》:“禊者,洁也,故于水上盥洁之也。”